雲林高鐵沿線轉旱田面積逐年增 地層下陷防治見成效

(中央社記者姜宜菁雲林縣16日電)高鐵沿線雲林路段地層下陷全國最嚴重,雲林縣府與中央合作找出問題點,農糧署去年起在高鐵沿線虎尾等4鄉鎮推動黃金廊道農業節水獎勵政策,轉旱田面積逐年增加,地層下陷防治見成效。

根據鐵道局今年4月的台灣高鐵路段下陷監測報告,彰化、雲林下陷持續,累積下陷量最大的是雲林114.2公分;但是,位於雲林土庫鎮台78線與高鐵交界處的墩柱,自民國103年進行改善工程後,目標範圍內的墩柱差異沉陷量呈逐年降低趨勢。

雲林縣政府水利處長許宏博告訴中央社記者,雲林縣國土規劃以農地居多,但未能綜合考量水資源供應量,導致現況地面水資源無法支持產業所需,水資源供需失衡加上地質軟弱,進而引發地層下陷、地下水鹽化、海水入侵等問題。

許宏博說,綜觀從民國90年起觀測資料顯示,地層下陷與地下水使用具有高度關聯性。

許宏博表示,縣府與中央近年來攜手防治地層下陷,除增加地面水供應外,同時輔導產業節水,透過農糧署推動黃金廊道農業節水獎勵政策,在高鐵雲林段沿線推動農田轉旱作物專案。

許宏博指出,一期稻作每公頃需1萬2000公噸用水量,而旱作僅需4000公噸,所以從去年起針對下陷最嚴重的虎尾、土庫、元長、北港4鄉鎮提供節水獎勵金,輔導農民從事低耗水性農業生產,減少地下水用量。

許宏博表示,虎尾等4鄉鎮水稻種植面積從去年起下降,旱田攀升,今年突破2000公頃,再比對雲林縣去年度降雨量相較於前年減少50%,顯著下陷面積僅略微增加約8.2平方公里,顯見地層下陷防治見成效。

此外,雲縣府水利處發現種植水稻面積最大的大埤鄉地層下陷的數據有波動,將建議中央擴大實施範圍,並提高節水獎勵金。(編輯:陳仁華)11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