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科雲旭樓 永恆的校園記憶

雲科雲旭樓 永恆的校園記憶

【記者李宜霖雲林報導】「跳得高,打得猛!」雲林國中畢業紀念冊中一張黑白的照片上,平頭的小男孩躍起準備殺球,排球盤旋在空中,小朋友圍繞著在一旁加油吶喊,照片背景是雲旭樓,這棟僅存的舊校舍,見證校友們過去集體的童年記憶。 民國77年,教育部核定在斗六市郊區中的台糖甘蔗田,設立雲林技術學院(即現今雲林科技大學),在雲科大校區內的雲林國中於民國57年早已成立,但為了雲科大的整體規劃,被迫遷至斗六市明德路重建校園。 雲科大內殘存的雲林國中校舍「雲旭樓」,緊靠著馬路的門即是雲林國中的舊大門,大門旁曾有傳達室,學生熙熙攘攘進出門口的光景,已不復見。過去學生必須涉水經過水溝,地方人士集結資金建立弘德橋,命名「弘德」,是為了弘揚他們的恩德。 進入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寬廣的學校中庭,中間還有民國64年設立的蔣公塑像,上面刻有蔣公遺囑,過去雲旭樓兩旁還有標準的建築,搭配道路設施、走道、穿堂,是國民中學校園建築史中,一個標準配置的空間。 雲旭樓是9年國民義務教育推動的第一年所建造出來的建築物,由省政府教育廳委託成大教授王濟昌設計,當時因應國中、小生的急速成長,需要一批能快速建造而成的建築,因此設計標準樓,全國各地可看到類似的建築物。 鋼筋混擬土的雲旭樓建築特色是摺版屋頂,設計理念跳脫RC結構的剛硬,摺版比較跳躍、活潑,就像是國旗上的光芒,斜屋頂的設計也使通風順暢,可排水、隔熱、散熱。 師生共同營造校園 雲旭樓前的大王椰子樹,是民國57年建校時,由師生共同種植,至今有40多年歷史,1樓是訓導處跟教務處,樓上是校長室跟圖書館,3樓主要是教室。1樓穿堂的公佈欄,過去貼上學校事務,還可看到斑駁的痕跡。 「每一塊土,都滲了我們的血汗!」雲中紀念冊上寫著,照片中師生胼手胝足鏟著土方。現今雲旭樓前鋪上了鮮綠的草皮,過去路面低2公尺,一片泥濘,師生早上上課,下午3點後,一同來填土,附近的斗六在地社區居民也來幫忙,也動員軍人,台糖也拉鐵軌進來學校,運送不要的廢棄土倒進來。老校長曾說「這些樹都是靠著這些血汗填土,才能長得高大。」當時物資匱乏,社會各界力量為了教育集體參與。雲旭樓至今沒有增改建,保留原初樣貌。 雲科大校方試圖將雲旭樓拆掉,蓋成國際會議廳、停車場、大樓等規劃,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系學生跟雲林國中老校友、師生,發起雲旭樓保存推動聯盟,透過紀錄片放映、校友座談會、反拍賣老樹、書寫字卡、網路連署、街頭遊行、社團串連等活動,宣揚保留雲旭樓,尊重在地歷史,並且凝聚公民參與意識,讓雲旭樓議題成為討論學校政策、文化資產的論述平台。 2003年宜蘭羅東鎮國華國中摺版建築已有公告為歷史建築的前例,於是雲林國中校友向雲林縣政府提報古蹟,但遭到行政單位消極處理;在雲中師生及地方關心文化保存的文史團體努力之下,主管機關雲林縣政府文化處列為暫定古蹟,2010年8月30日正式公告雲旭樓為古蹟。 具有法定身分的雲旭樓,展開新的保存契機,成為結合在地人的情感、歷史的典範性案例,也讓雲科大跟社區可以產生緊密的互動。保存雲旭樓建築,成為重要的校園文化資產,見證台灣教育發展歷史。雲旭樓從校園文化資產做起,重新省視老舊校舍拆除,重視歷史、情感、記憶的回溯,雲旭樓揭示了文化資產保存,將是創造新的地方文化與價值的開端。 雲旭樓保存推動聯盟: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111883342175434 攀高的大王椰子樹,是過去雲林國中師生一同種下,直立的樹背後是雲旭樓,自然與建築一同屹立不搖。(圖文/李宜霖) 雲旭樓穿堂的公佈欄,掛著為校園祝福的書寫字卡。(圖文/李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