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關於島嶼》 看見臺灣人仰望與勇敢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雲門舞集2017重頭戲、藝術總監林懷民新作《關於島嶼》,明天(24日)將在臺北國家戲劇院展開世界首演,這齣舞作由臺英法美4國聯合共製,匯聚臺灣老中青三代製作團隊,從臺灣的印象與氛圍出發,舞者充滿能量肢體,舞出和諧與衝突、挫敗與希望,一段段描繪島嶼文字的口白,衍生為漢字堆疊的視覺投影,加上原住民發自靈魂深處的蜿蜒流轉,除了傳達島嶼的歷史滄桑,也訴說島民仰望星空,勇敢前行的能力。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表示,這舞作從島嶼出發,從早年《我的鄉愁我的歌》到近期《稻禾》,他歷年編過許多以「臺灣」為主題的作品,這次「島嶼」是一個隱喻,不是輕鬆快樂的內容,希望觀眾去思考一些事情,領受臺灣人歷經天災苦難練,練就處變不驚的能力,「島嶼居民沒有失去仰望星空,往前走的能力」

林懷民指出,這支舞作邀請作家蔣勳朗誦楊牧、黃春明、簡媜、陳育虹、劉克襄等當代作家描繪島嶼的文字,口白的字幕衍生為投影幕上,以漢字堆疊的視覺風景,另找來2017金曲獎年度專輯大獎製作人、臺東知本卑南族歌手桑布衣擔任詠歎吟唱,建構成的作品的聽覺背景。

音樂設計梁春美表示,這支舞作音樂帶給桑布衣很大考驗,沒有原住民母語、也沒有傳統歌謠,純粹以聲音吶喊,挖掘出靈魂深處的低吟嘶吼,歌聲成為島嶼的滄桑,擷取成為舞作的聲響。

服裝設計詹朴表示,舞者服裝需要更大力道考驗,他起初側重布料在身體上,所能展現的美麗線條,結果舞者一、兩個動作就把舞衣給扯破,於是轉而思考服裝在身體更多的想像與效果。

影像設計周東彥表示,林懷民希望把口白文字以印刷體形式轉化成視覺影像,又避免流於演唱會、MV的俗套,經過幾次試驗,去除數位手工雕刻技術的過程,讓成堆有意義的文字,堆疊成為自然的影像,大家熟悉的文字,被拆解組成不熟悉畫面。

林懷民進一步指出,這次文字影像從「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出發,接續到「篳路藍褸,以啟山林」,將地名、山川、植物、動物名稱等代表臺灣的元素,全都融入成為影像一部份,以「星空」一幕為例,你可以看到八掌溪、櫻花鉤吻鮭、新高山(玉山)、滬尾、港都夜雨,透過文字的聚合與拆解的變換過程,成為與觀眾溝通的一個管道。

林懷民表示,《關於島嶼》籌備3年,由全球5大國際劇院聯合製作,包括國家兩廳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法國巴黎市立劇院、美國教堂山市北卡羅萊納大學劇院,臺灣11月展開世界首演後,明年英、美、法、德、俄世界巡演出檔期皆排定。

《關於島嶼》臺灣巡演為期1個月,11月24日至12月3日先登上臺北國家戲劇院連演10場,接著12月8日至10日進駐臺中國家歌劇院,12月16、17日南下高雄市至德堂,12月22至24日再折返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在行政院環保署、NU SKIN等民間單位贊助,將透過「彩排教育場」邀請偏鄉學童走進藝術殿堂,帶給他們首次進劇場的體驗。

《關於島嶼》11月世界首演,匯聚臺灣老中青三代製作團隊。(記者黃朝琴攝)

林懷民第90號作品《關於島嶼》24日在臺北國家戲劇院展開世界首演。(記者黃朝琴攝)

一段段描繪島嶼文字的口白,衍生為漢字堆疊的視覺投影(記者黃朝琴攝)

文字影像呈現「篳路藍褸,以啟山林」字元。(記者黃朝琴攝)

《關於島嶼》讓觀眾領受臺灣人歷經天災苦難練,練就處變不驚,沒有失去仰望星空,往前走的能力。(記者黃朝琴攝)

觀眾可看到八掌溪、櫻花鉤吻鮭、新高山、滬尾、港都夜雨,透過文字的聚合與拆解的變換過程。(記者黃朝琴攝)

《關於島嶼》從臺灣的印象與氛圍出發,舞者充滿能量肢體,舞出和諧與衝突、挫敗與希望。(記者黃朝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