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布斯VS馬斯克:決戰智能汽車之巔?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路由社”(ID:roadbook),作者:張傳宇,36氪經授權發布。

該來的總會來,而現實遠比劇本精彩。

還沒等2月媒體報道的喧囂散去,3月30日晚,在連續兩天的小米2021「生生不息」春季新品發布會的壓軸時間,小米創始人雷軍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重磅彩蛋:

小米將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市場。未來10年將投入100億美元,初期投入100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雷軍也宣佈將親自帶隊負責該項目,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

盡管,當天晚上車圈各種新聞密集,但再也沒有哪個消息能比得上小米官宣造車的穿透力。

僅僅一天時間,關於小米造車的文章、評論就已經遍佈全網,甚至蔓延到論壇、微信朋友圈。科技圈、汽車圈,甚至普通用戶都在爭相討論小米造車的意義。

不少人在朋友圈吐槽,“昨天雷軍沒一次性把發布會開完的時候我就感覺不對了,只是沒想到是造車”。

更多車圈好友則是興奮和激動,“雷軍正式宣告開造小米智能電動汽車,感慨萬分!”

或許,用一個詞來形容小米造車最合適,那就是“眾望所歸”。

此前,小米造車的消息尚未塵埃落地,路由社就在《小米造車的三重猜想》一文中提出過小米造車的三大猜想,從跨界合作模式、商業想像力,以及銷售模式創新,試圖挖掘了小米造車的動機和前途。

如今,當小米造車的靴子終於落下。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從人的角度從米粉和雷軍的視角觀察小米造車的內在驅動力和合理性。

米粉願望清單Top1

長久以來,小米汽車一直都排在米粉們wish list的第一位。

2020年底,小米舉辦了一次新年許願活動,旨在幫助米粉實現新年願望。

活動中,有一位ID“家樂福海盜”的米粉的夢想格外引人注目——開著裝有全套小米智能家居產品的房車環游中國,感受“行走的智能生活”究竟會是怎樣的?

最終,雷軍答應幫他實現這個夢想。

目前,房車改造已經接近完工。只是誰也不會想到,小米的第一輛車居然是改裝的智能房車,而且,還要早於小米汽車項目的立項。

此外,還有一個例子,也能說明米粉對於小米的忠誠度。

春節前,小米還組織了一次跟米粉的年夜飯活動。有一位米粉將他近年來在小米商城上的購物單據做成了一本書送給了雷軍。據不完全統計,他6年來買了價值35萬元的小米產品,是一個鐵桿米粉。他還表示,只要小米造車,他就一定會買!

以上,米粉們對於小米汽車的真實“渴求”,也驗證了米粉群體的高黏性和高忠誠度。

事實上,不管是鐵桿米粉,還是對小米有所認知的數碼產品用戶,甚至,只是購買過小米生態產品的用戶,都對小米造車充滿了期待。

比如,在春季發布會前,小米官方微博就發起了關於“小米推出智能電動汽車,你會入手嗎?”的調查。截止目前,已經有超過1.7萬人參與活動,其中就有接近9成網友支持小米造車。

在雷軍宣佈造車的消息之後,直播屏幕上滿屏都是“干翻特斯拉”的彈幕。從未有一家新誕生的中國車企,在誕生之初就背負這麼多的用戶期望。

換句話說,小米造車的最終落地,更像是一場米粉和小米用戶的集體狂歡。

這種狂歡背後,當然也揭示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和小米產品的兩個現實。

第一,市場層面,米粉和用戶對於小米造車的期盼,恰恰說明市面上能夠充分滿足用戶需求的新產品,依舊少之又少。

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兩頭熱”的“紡錘形”分佈。賣得最好的車型當推特斯拉Model 3和五菱宏光MINI EV,分別佔據著高端和低端兩個細分市場,而中間市場則處於產品相對短缺且產品與用戶需求不夠充分匹配的情況。

或許,很多人不會想到“連安全氣囊都沒有”,“速度很慢”,“最初覺得是老頭樂”的五菱宏光MINI EV能夠挑戰特斯拉Model 3。深入觀察這種隔空PK的出現,既是圈層營銷的勝利,也是用戶需求與產品充分匹配的結果。

反觀小米造車,用戶生態恰恰是小米的“殺手鐧”。因此,小米未來的“汽車新品”恰恰能為用戶需求與產品及時滿足提供了“宣洩”的出口。

第二,對於小米本身而言,決定造車一方面揭示了小米生態閉環能力的某種缺失,另一方面,也為彌補這種缺失提供了可行的道路。

“當下,移動互聯網開始瘋狂地搶奪用戶的時間,重建平衡。用戶時間的重新分配,就意味著商業模式開始重新洗牌。” 對於小米選擇造車,潤米咨詢創始人劉潤就如此論斷。而用戶一天最主要的時間花費在了家庭、工作和通勤這三大方面。

換句話說,當智能家居、手機、電腦等家電產品紛紛搶佔用戶居家、工作、休閒的時間。那麼誰來搶佔他們上下班的時間?答案是車聯網。車聯網又要如何更快觸達用戶?於是就需要一款汽車產品。

可見,小米造車也是按圖索驥,沿著這條商業邏輯持續推導業務可行性。而擁有強大忠誠度的米粉和自帶黏性的用戶,也為小米造車提供了天然且龐大的潛在客戶群。

“用高品質的智能電動汽車,讓全球用戶享受無所不在的智能生活,這就是小米造車的初心。”雷軍在發布會上這樣表示,“從個人設備,到智能家庭、智能辦公,再到智能出行,小米將用科技的力量,全力為米粉提供全方位、全場景的美好智能生活。”

據此判斷,小米是志在打造一個集合“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物聯網IOT”的用戶生態圈。

換個角度看,當前,移動互聯網的主要流量都被頭部的APP所瓜分,進而導致每個公司的獲客成本居高不下,同時,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護城河”,沉澱出不少的鐵桿用戶。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對於用戶而言,其實並不友好。一是習慣、數據跨平台的遷移更為復雜,二是新平台的學習使用成本也較高。

很多人說,懶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真正動力。

因此,更多用戶也開始期望有一個“超級平台”,能夠解決衣食住行的所有問題,從而最大限度減少煩惱。未來,米粉有望以數碼產品作為開始的端口,逐步形成一個遷移到智能汽車平台,加深平台信任的通路。

但是,這一通路依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畢竟,電子產品與大宗消費品市場之間有很大的差異,用戶的決策及消費觀念也極為不同。

據騰訊《潛望》報道,早年,雷軍投資了蔚來,並介紹了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給蔚來創始人李斌分享小米社區的運營經驗。如今,蔚來已經成為車企社區運營的標桿,被很多同行研究和模仿,小米又開始反過來學習蔚來。

也許,用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銷售公司總經理林傑總結領克的成功經驗——“產品是船,營銷是帆,用戶是風”來預測小米造車未來的發展頗為合適。只是問題在於,如果用戶是1,小米造車會如何在手機等業務後面增加更多的0?

對此,雷軍或許早就心中有謀劃。此前,他就對何小鵬這樣說道,“如何把硬件、軟件、服務做到藝術的平衡,非常重要。”

雷軍的“汽車夢”

自宣佈造車之後,雷軍又多了一個身份——小米智能汽車品牌CEO。

縱觀雷軍的職業歷程的不斷進化,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不會寫代碼的總經理,不是好的手機公司創始人,也不是好的智能汽車品牌CEO。

事實上,雷軍的人生經歷了三次蛻變。

第一次是在1998年,求伯君推薦雷軍出任金山的總經理,從而完成了雷軍人生的第一次職業角色轉變。

第二次是在2007年,雷軍離開金山後,成為了一名專職的天使投資人,為的就是解決創業者的融資問題,避免像雷軍一樣因為融不到錢而不得不將卓越網出售給亞馬遜。

第三次,2016年,在小米遭遇挫折,生死存亡之際,雷軍不得不親自接管了手機部,並以硬件工程師的身份一邊學習,一邊帶領小米惡補製造業的課。

可見,從程序員到管理者,從創業者到投資人,從互聯網到硬件,雷軍每一次角色轉變,都是認知結構和人生閱歷的巨大翻新。這種性格特質對於跨界造車的領導者而言,可謂必需品。

以雷軍投資的蔚來、小鵬為例。

創立的起始階段,蔚來就曾遭遇交付、質量、融資、高管出走等問題,2019年底一度處於瀕臨破產的局面,最終,李斌憑借著自己的毅力帶領蔚來牽手合肥市政府走出了“至暗時刻”;再看一路都小步快跑的小鵬,雖然發展較蔚來更順暢,同樣不可避免遭受了諸多質疑和挑戰,直到2020年下半年小鵬P7的強勢崛起。

對於任何一個志在創立智能汽車新品牌的創業者來說,一邊摸索一邊惡補是一堂必修課。雷軍也不會例外。

“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一如雷軍的這句名言,雷軍每一次角色轉變,無疑又都踩在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風口上。如今,當智能汽車的風口再次降臨,雷軍親自站台帶領小米投身造車事業,也就不難理解。

事實上,早在2013年,雷軍就兩次拜會Elon Musk,隨後便成為特斯拉的車主,同時,也開始關注電動汽車產業。此後,雷軍通過順為資本等渠道接連投資了蔚來、小鵬及數十家智能汽車周邊企業,初步投成了一個出行生態圈。

但是,對於是否真正造車,雷軍則經歷了另一場蛻變。

2021年1月15日,小米董事會要求小米管理層認真研究一下電動汽車產業。

“講實話,一開始,我心裡是不願意的。手機業務好不容易才重回世界第三,這一仗還沒真正打完,做車會不會分心?”發布會現場,雷軍這樣回憶當時的心理活動。

雷軍坦言道,那段時間,白天我都會想到10個必須做的理由,到晚上,冷靜下來,又可以列出10個不能干的理由。

在過去75天裡,小米管理層經歷了85場業內拜訪溝通、與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進行深度交流,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兩次正式的董事會,進行了極為嚴謹詳盡的調研與論證,最終才做出了這個小米史上最重大的決定——小米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市場。

經歷了兩個半月的蛻變和權衡,52歲的雷軍在發布會現場哽咽,釋放出埋在心底許久的壓力和情緒。或許,哽咽又不完全是為了釋放,也許是他再次回想起2010年4月6日的那個早上,8位小米聯合創始人一起幹了一碗小米粥,壯志雄心的那份創業激情。

時至今日,8位小米聯合創始人中,黎萬強、周光平和黃江吉已經從小米離職,此次造車之路,雷軍又要再次以“帶頭大哥”的身份沖鋒在前,開疆拓土。

“這一回,我將親自帶隊,這將是我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我很清楚,這個決定意味著什麼,我願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聲譽,再次披掛上陣,為小米汽車而戰!”

如果說,創立了蔚來、摩拜的李斌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當之無愧的“出行教父”,那麼,雷軍不僅是經歷過中國互聯網每個世代且始終屹立不倒的“常青樹”,還是智能電動汽車和出行行業諸多創業公司的背後金主。

如同小米全新的Logo一樣,如今的小米還是那個小米,只是之前的方正棱角都打磨掉了。不過雷軍卻還是當初那個雷軍,將造車作為人生創業的最後一役,勇氣與激情依舊!

在美國,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如同“教主”一樣被諸多粉絲所擁戴。在中國,在人氣和號召力上與馬斯克一較高下的科技圈大佬,雷軍是其中之一。

如今,當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和消費市場逐漸成型,當傳統汽車企業紛紛轉型,跨界創業公司蜂擁而至,一場圍繞智能電動汽車的新造車運動也駛入了新的航段,拉開了新的序幕。假以時日,作為國內“帶頭大哥”的雷軍與大洋彼岸的“教主”馬斯克之間上演一場“華山論劍”,既不意外也不突兀。

只是,在這場武林大會最終上演之前,雷軍還面對兩大現實問題需要克服。

第一,組建最優秀的技術團隊,這是投身造車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問題。小米能否迅速的吸引和集合一批電動車領域的出色人才,這是一個挑戰,也是一種風險。

第二,供應鏈和庫存問題將是最大的門檻。

在智能手機市場,即使100萬台的庫存可能幾個倉庫就搞定了,但是在汽車市場,僅20萬輛車的訂單和庫存就是很大挑戰,汽車和手機在庫存和供應鏈方面的要求極不相同。如何快速打通這一鏈條,並建立起自己的掌控力和話語權,將決定小米造車的成敗。

此前,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就曾感慨,“(造車)這場馬拉松,沒有盡頭,只有開局,沒有方法,只有方向。汽車產業並非手機行業,傳統車企不是諾基亞。”

最後,小米宣佈造車,順道也帶來了一個終極拷問:未來,智能汽車行業誰主沉浮?

“這個行業更好玩了,2025年將進入戰國時代,十年後汽車市場將是中國品牌的天下,讓我們拭目以待。” 對於小米造車,合眾汽車總裁張勇如此點評道。

張勇的點評和表態,大致可以代表一種行業轉變的現狀和普遍的心態:變得更好玩,是創業者不斷飆高的激動心跳,而怎麼把這個創業的游戲玩好,則是更加考驗創業者的強大心髒。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