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凍漲案 朝野衝突才開始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立法院藍白陣營聯手通過電價凍漲案,但民進黨政府仍堅持調漲,理由是《電業法》規定電價漲價是行政部門的職權。如果這樣的邏輯講得通,為何前年與去年調漲電價,分別豁免用電1千度與7百度以下的小型用戶,這次卻所有用戶都要漲?顯然,前兩年各有選舉,於是一般家庭不漲;今年沒有選舉,當然就不必在意民眾是否反彈了。

漲電價的理由是國際燃料價格因疫情與戰爭飆升,台電須反映成本。台電是獨占事業,長期的訂價策略須等於平均成本,這是經濟學,問題是民進黨執政,不管什麼議題第一考慮就是政治。前兩年何以壓住電價,不反映成本?就是擔心影響物價與GDP成長,經濟數據不好看引發政治效應。民進黨說「電價凍漲案是政治考量」,始作俑者恐怕是他們自己。

攤開台電發電結構,可發現7、8成是火力發電,再生能源不到1成,核電占7%,其中成本最高為再生能源,最低是核電。再生能源在各國的發電成本並不一樣,台電自己發電與外購的成本也相差不小,但不爭的事實是,如果再生能源占比愈高,電價當然隨之攀升。原本蔡政府預計再生能源占比要達2成,還好目前不到1成,否則台電虧本更多。

核電在台灣的發電成本最低,但占比愈來愈少,對電價當然有影響。經濟部以核能大國法國近年也須調漲電價為例,試圖證明核電未必便宜,殊不知法國在2022年因河流結冰影響冷卻系統,及機組老舊之故,實際運作的核電廠僅4成,因而須向鄰國買電,電價當然跟著調漲。也就是說,法國電價調漲,乃因核電用得太少,而非核電比較貴。

電價調整是民生政策,在台灣卻成政黨攻防焦點,原因就出在台灣被撕裂得太嚴重,社會被政治力穿透,任何議題都會成為政治惡鬥的工具。蔡政府就要下台,可以不理凍漲案,問題是賴政府面對的是朝小野大的國會,繼續這麼強硬,恐怕電價調漲將是朝野衝突的開端而已。

電價調漲表面上是發電成本的問題,其實能源議題是目前朝野分歧的最大隔閡之一。賴清德曾暗示不排除緊急使用核電;面對核三延役與否,國民黨已打算修法,接下來藍白若跟「電價凍漲案」一樣,合力通過核三延役案,那麼賴政府恐怕無法像蔡政府一樣不理會。

柯文哲在電價凍漲案通過後說,「電價調漲解釋若有理,民眾黨會同意」。不管這是不是場面話,未來在能源議題上,藍白必須形成共識,一起合作,才能實質影響賴政府的能源政策。(作者為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