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調漲差別待遇 沒完沒了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經濟部的電價費率審議會終於放棄4年來的「凍漲」,通過電價調漲方案。從7月開始,電價將在「漲大戶不漲民生」的原則下,平均上漲8.4%;高壓和特高壓的產業用電大戶大調15%,每月用電1000度以下的家庭、小商家、高中以下學校,以及農漁、食品、百貨、餐飲、電影院、健身房等6產業都不調漲;用電超過千度的家庭,超過部分調整9%;受影響總戶數為38.2萬戶。

這次電價調漲,原因當然是能源價格飆升,台電燃料成本比去年估計高出3千億元;若再不調漲,台電只有倒閉一途。但是,在通膨劇烈的此時此刻,加上年底地方選舉在即,如何讓台電不倒閉,又能「照顧民生」,成了蔡政府的最高考量。因此,疫情衝擊高或勞工眾多的行業,就成為繼續「凍漲」的獲利者;其他行業就只能承擔電價上漲的壓力。在這種邏輯下,製造業用電大戶獲利高、有能力負擔,就成了電價「重災戶」。而在疫情下,眾多服務業小商家及餐飲業、電影院等都門可羅雀、哀鴻遍野,獲得「凍漲」的照顧似乎合理。

然而,進一步思考,上述邏輯的應用其實問題百出,既粗糙又充滿不公。試問,製造業用電大戶中,高科技電子業的確獲利豐厚,可以支持漲價;但同樣用電大戶的鋼鐵和機械業,獲利就難以相提並論,導致鋼鐵和機械業者甚多反彈。其次,某些服務業確實在疫情中受災嚴重、需要協助,但政府已有各種紓困;且電價是長期議題,不宜拿來協助短期性的疫情災害,否則一旦疫情結束後,難道要單獨將這些服務業的電價「加上去」嗎?若不加上去,對其他已上漲電價的行業公平嗎?例如,旅館業、KTV、按摩業、美容美髮業等也都受創嚴重,為何他們沒被列入凍漲?

而健身房會凍漲電價,背後的原因恐怕是網紅「館長」最近對蔡政府防疫罵得很兇,精於選舉的蔡政府特別將健身房列入「凍漲」。否則實在想不出為何要獨厚這個行業,卻拋棄其他類似的服務行業。

選定某些行業凍漲其電價,看來完全是為討好其眾多「選民」而為,像農漁、食品、百貨、餐飲從業人員眾多,凍漲下的「政治效益」可觀,否則受電價衝擊可能更大的其他行業被排除凍漲,完全沒啥道理。

其實,只要讓用電「大戶」漲較多、用電「中戶」漲較少、用電「小戶」凍漲,就可以達到設定的目標──中低收入家庭和微小商家凍漲或小漲,大用戶因「邊際成本」高所以大漲,這樣既簡單、合理又公平,疫情過後也沒有問題。蔡政府治絲益棼,遇到不平的業者抗議,如旅館業等,將難以回應,且未來將沒完沒了。(作者為華梵大學兼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