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大巴自主化 交部拚1,700億產值

工商時報【郭建志╱台北報導】 配合行政院2030客運大巴全面電動化目標,交通部研擬趁勢推動我國電動大巴技術自主及產業升級。交通部指出,將從車型設計、扶植誘因、產業鏈整合、培植審驗能力等四路著手,規劃於未來十年內,投入約900億元預算,力拚帶動1,700億元效益。 交通部上周剛提出「交通科技產業政策白皮書草案」,涵蓋電動巴士等十大領域。其中,陸路運輸又以「智慧電動巴士」政策帶動最多就業,估未來十年催生5.6萬個工作機會。 電動大巴市場究竟有多大?依工業局資料,2018年台灣車電產值約2,202億元,其中,駕駛資訊系統占54%為最多,其次是引擎傳動系統24%,第三則為車身系統10%,其餘為保全、安全等系統。到2020年產值可成長逾兩成、達2,700億元。 交通部官員表示,為強化產業體質及競爭力,已規劃四大策略推動。第一是車型設計,要訂定車型設備標準功能規範、導入新式設計。第二是祭出扶植誘因,配合2030年市區客運全面電動化,有約1.6萬輛的汰換需求,將訂定租稅優惠策略和扶植計畫,協助我業者產銷,而柴油大巴也要建立退場機制,環保署、交通部有千億預算規模可協助。 第三為產業鏈整合,要串聯車輛製造商、車聯網業者、關鍵零組件商、檢測機構ARTC(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審驗機構VSCC(車輛安全審驗中心),擬定國內具優勢的零組件發展項目發展。第四在審驗上,對內扶植相關機構擁有足夠的認證能力;對外則要和國外民間機構互相採認審驗報告,並從歐盟進行突破。 港都客運董事長賴文泰認為,客運業要的是「便宜好用」,但國產電動大巴在「售價、妥善率、營運實績」讓許多業者沒有信心。從製造面來看,台灣在電池、底盤、車身等三項較弱,建議電池先專攻「模組、電子管理」再發展電芯。 至於底盤、車身,大陸能把兩者一體成型(全承載),但2017年起政府已禁止進口大陸車身,若分開製作成本多100萬元。賴文泰認為,政府應思考所謂的「自製率」定義,若國外廠商購買高比例台灣零件製作,算國產車嗎?車身所需的鈑金、噴漆、線路安裝等是勞力密集作業,要留在台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