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平台 Substack 遭推特封鎖,我們真的能擺脫演算法監控嗎?

繼去年底,推特宣布禁止使用者在推文或帳號簡介放上 Facebook、Instagram 等競爭平台的連結後,近日又傳出其封鎖電子報平台 Substack,再度引發熱議。

近年崛起的電子報平台 Substack 宣布推出社交平台功能「Notes」,讓使用者可以發布文字、照片,和影音連結,與 Twitter 和 Facebook 等平台相似。但甫推出,其網站連結就傳遭到推特封鎖,若使用者嘗試點擊,會出現「嘗試訪問的連結已被 Twitter 識別為可能是垃圾郵件,或不安全的網域。」

儘管根據報導,馬斯克否認此舉是針對該應用,而是為了用戶資料安全,但他也聲稱 Substack「試圖下載 Twitter 數據庫的大部分內容,並且引導使用者到 Twitter 的複製品上」。

馬斯克都曾想收購,Substack 是何方神聖?

Substack 受到矚目,並非毫無來由,其強烈的反媒體壟斷色彩,使其在主要社群平台成長停滯,Telegram、Discord 等自有私群逐漸崛起時,備受《紐約時報》等媒體關注,馬斯克甚至曾在 2022 年 12 月表示對收購 Substack 持開放態度。

Substack 創辦人 Hamish McKenzie 曾在官方文章批評,幾間科技巨頭掌握演算法、出售注意力以換取廣告商青睞,作者不應該任由平台決定哪些內容被消音,而是應該積極創造出自己的社群。

秉持著「將控制權釋放回給作者」的產品使命, Substack 期待創造出一個不透過中間人介入的、屬於內容創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緊密連結。也因此,它並未選擇將廣告作為主要營利模式,而只收取 10% 訂閱費,由每月 5 美元至 75 美元。它也不像競爭對手 Medium,在文章閱讀期間,會自動推薦其他演算法認為用戶會喜歡的文章,而是仰賴創作者自己設定其他推薦的帳號,形成互相宣傳。

想擺脫演算法監控的 Substack ,真的能賺錢嗎?

若僅僅看用戶獲取,Substack 交出了不差的成績單。根據 Axios,從 2021 年底到 2023 年初,Substack 已有效地將付費訂閱數量翻了一倍,截至 3 月 6 日,創辦人宣布付費用戶已達到 200 萬,每月讀者人數超過 2,000 萬。

然而,它的獲利能力卻缺乏營收證據支持。根據《紐約時報》於 2022 年 5 月的報導,Substack 暫停原本籌劃中的 C 輪融資計畫;2021 年,儘管公司完成了 6,500 萬美元的 B 輪融資,但也燒掉了 2,500 萬美元,而據《Times》,該年 Substack 的收入僅 900 萬美元。

同年財務報表也顯示,Substack 支付給作家的支出超過了收入,因為它保證了一些作家的最低收入,導致報告出現了負收入。隔年,它在 2022 年解雇了 15% 的員工,並削減了作家計劃。

除此之外,Substack 是否能真正幫助創作者獲利,也有待驗證。《Axios》指出,2022 年該平台上排名前 10 位的作家總共創造了 2,000 萬美元的年收入。該公司 90% 以上的收入來自前 5% 的創作者,換句話說,絕大多數創作者不會藉由在 Substack 上發布作品獲得任何收益。

為什麼擺脫演算法監控如此困難?

要分析 Substack 在獲利上的挑戰,可以借用科技分析權威 Ben Thompson 曾經提出過的「聚合理論」(Aggregation Theory)來說明。聚合理論指出,科技巨頭要成為聚合者,要同時滿足 3 個條件,缺一不可:

1.聚合者必須與消費者間有直接的關係。聚合者本身直接擁有終端消費者。
2.聚合者在服務消費者的時候,是零邊際成本的。對於聚合者來說,消費者在其平台上多進行一個活動,基本上不會增加聚合者的成本。
3.用戶取得成本會隨著規模而降低。

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出 Substack 最大的挑戰在於,若要吸引用戶穩定進駐,形成一個社群而非單純只是具備文章瀏覽功能的 SaaS 產品,需要同時向讀者與創作者與讀者提供附帶價值。

從創作者來說,由於 Substack 反對演算法推播, 較難像競品 Medium 一樣,因為平台擅長 SEO 優化、自動推播,能讓小創作者因為病毒式內容在更大的流量池內獲得被看見的機會。此外, Substack 強調的一鍵訂閱、手機 App、使用者互相推薦等都非常容易被取代,如果不提出更多讓用戶留存的誘因,未來被複製的難度很低。

另外就對讀者提供的誘因而言,如果一個閱讀平台不能精準預測其潛在喜好,自然無法帶動留存。身為一個著重創辦理念的產品, Substack 需要在往後找到初衷與增長的平衡點,並試圖回答「能提供什麼附加價值」的根本問題。

更多報導
上班族必收!8 個實用 Google 工作技巧,輕鬆提高生產力
插入超連結有眉角!「簡單、清楚」原則,創造良好的使用者體驗
影響力「重質不重量」!再微型的受眾,也能有超高轉換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