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末日成為現實 永續大哉問:利益還是環境?

電影末日成為現實 永續大哉問:利益還是環境?
電影末日成為現實 永續大哉問:利益還是環境?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世界ESG 的腳步終於跨了一大步,但在專家眼中卻緩不濟急,希望推出更積極的行動。我們從4 部歷久彌新的電影中也能得出答案,4 種環境末日,都在我們腳下,如不大刀闊斧,每一種都可能成為現實。

【文/黃泓嘉 圖片提供/everett collection】

談到環境永續最終總會回到利益與環境的爭論,企業是否能放棄追求利益、個人是否能放棄追求便利,進而擁抱環保。4 部電影從真實事件、科幻未來、虛構世界無不是現實世界的鏡像,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的未來,我們也寫下4 個提問,希望能對實現永續未來有所助益。

1 《永不妥協》(Erin Brockovich)

在資本主義盛行下,當面臨環境與利益抉擇,歷史上企業總是以利益為優先。英國倫敦「霧都」的別稱聽來詩情畫意,但灰白的霧氣卻是工業革命下的產物,這些工業廢氣甚至導致1952 年的「倫敦大煙霧」事件(The Great Smog of 1952) 造成至少4,000 人死亡。

而2000 年上映的真實真事改編電影《永不妥協》,敘述1993 年單親媽媽艾琳.布羅克維齊(Erin Brockovich) 上演小蝦米對大鯨魚,揭發美國電力公司巨擘太平洋煤氣電力公司(PG&E)的重金屬汙染事件,最後PG&E 需賠償3 億3,000 萬美金給受害者,創下美國當年最高額賠償金的紀錄。

1993 年PG&E 以天價與受害者達成和解,社會開始注重環境汙染問題,妥善處理與預防汙染也應是企業經營成本並非選擇題。但諷刺的是2019 年由於加州2 場森林大火(人為自然破壞與輸電管路管理不當加劇大火),PG&E 宣佈破產。當企業追求利益而忽略後果,短期難見損失,但長期下來勢必會損害企業利益。

隨著大環境覺醒CSR、ESG 等成為趨勢,企業必須「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對社會、環境的永續發展盡己所能,在社群媒體發達的現代,環境污染等醜聞對企業可以造成立即性的傷害。例如:2015 年福斯汽車廢氣排放醜聞(Volkswagen Emissions Scandal) 因對廢氣排放造假,重創品牌形象。

電影提問Q1曾有句話說,「當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 以上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當企業面臨環境與利益兩難,該如何抉擇?

2 《破天荒》(The Happening)

2008 年上映的科幻電影《破天荒》描述植物的生存空間受人類破壞,因而反撲進化出能誘使人類自殺的神經毒素。影片中世界末日不是戰爭、病毒乃至熱門題材喪屍造成,反而是被我們認為無感無知的植物,雖然是部科幻寓言作品,但莫名的既視感卻使人不寒而慄。

一樣無感無知,但地球也對環境破壞做出了回應,2022 年颶風伊恩(Ian) 在美國造成1,000 億美元損失;歐洲熱浪造成的乾旱、野火損失達200 億美元;澳洲洪水損失75 億美元,光是美國損失就近乎2019 全球極端氣候災害損失的總和。當現實與電影想像驚人的神似時,不禁想問:「植物末日也會成為現實嗎?」

氣候災害損失每年呈跳躍式增長,「情況迫在眉睫」這句話已被反覆提及,但強而有力的行動卻鮮少看見,《巴黎氣候協定》、COP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大部分內容停留在倡議、討論、建議執行上,如何立即有效的行動起來仍舊是問號,也許真要等到《破天荒》中的末日式反撲,世界才真正有急迫性。

電影提問Q2大自然反撲的力道與日俱增肉眼可察,政府、企業乃至個人是否已有應對方法,去盡一份心力,而不是陷入討論再討論之中?

3 《風之谷》

1984 年距今39 年前上映的宮崎駿動畫電影《風之谷》是每個人難忘的回憶,年復一年但當中的環境理念卻絲毫沒有過時,反而越趨重要。

電影中敘述原有的文明在經歷一場被稱為「火之七日」的戰爭後毀於一旦,千年之後世界被一種由菌類所構成的「腐海」生態體系所掩蓋,在巨型昆蟲與瘴氣的擴散下,人類只能在狹小的土地求存。

片中人類奮力與腐海對抗,認為它是苦難的源頭,真相卻是腐海千年來在淨化這片被汙染的世界,不禁讓人聯想也許全球暖化也是地球淨化環境的一種方式。當人類社會無止境的開採自然資源、侵害動植物棲地,反撲自然就會產生,如何像《風之谷》女主角娜烏西卡,做到與自然共存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課題。

美國加州格雷森(Grayson) 一個擁有1,300人口的小鎮就是範例,當地將2,100 英畝的農地恢復成氾濫平原,成功躲過今年大洪水災情。減少開發、還地於自然也許是我們可以嘗試共存的第一步。

《風之谷》中有句台詞深得筆者的心:「人類,就是一直在重複過去的道路。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然後就由罪惡衍生出更多的罪惡,悲哀衍生出更多的悲哀,永遠找不到出路。」我們不斷從蹈歷史錯誤,該是時候傾聽自然做正確的事情,而不是在追求環境永續時持續破壞。

電影提問Q3想要達成環境永續的目標,勢必得有放棄既有利益的準備,企業與個人該自我提問,能否坦然接受?

4 《瓦力》(WALL-E)

2008 年由皮克斯(PIXAR) 動畫工作室製作《瓦力》,機器人瓦力與伊芙的愛情瞬間屢獲眾人,但過了數十年再度觀看,卻發現我們持續走上相似的毀滅道路上。電影中無止境的消費主義,導致地球被垃圾掩埋,人類不得已遷居外太空生活,只留機器人淨化地球。

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地球垃圾量將從2019 年20.1 億噸增加到2050 年34 億噸。消費主義下的快時尚、每年甚至每季推出的新款手機、電腦等生活用品,無不增加地球的垃圾負擔。《瓦力》的世界中花了700 年的時光,地球才又煥發生機,但當全球暖化近在眼前,我們能有下一個10 年嗎?當然企業也是做出了努力,Apple 推出「自助維修計畫」,讓產品能用得更久成為訴求;Zara 也推100% 永續布料,取代不環保的永續製品,減少多餘功能、降低材料使用、縮小體積包裝,「輕、薄、短、小」成為設計準則,但當產品仍在推陳出新,垃圾的產生無可避免。也許極簡主義(Minimalists) 中捨棄生活中非必要的事物,只擁有最小限度的必需物品,會是一種環境永續解方。從自身做起理性消費,達到「用更少的物品,過更好的生活」(Less is more)。

環境永續不單只有在行動上,思維上的改變也同樣重要,當消費者普遍追求產品的持久性,進而就會影響企業改變商品設計,你也可以從日常為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畢竟自然是不可替代的珍貴資產。

電影提問Q4消費主義下「用完即丟、舊了就換、逢新必買」等行為充斥日常生活,在批評環境汙染前,你能從自身做起嗎?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3年3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