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奧本海默》:毀滅世界的力量,是核武還是人心?

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上映後帶來熱烈回響,讓人一窺「原子彈之父」的成就與懊悔、狂妄與脆弱,也反思歷史的決策到現今獲得哪些評價。核武有多可怕?會帶來哪些影響?人類應該擁有毀滅世界的力量嗎?

2023 年夏天最具話題的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必定是其中之一!電影改編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的傳記《奧本海默》(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作者:Kai Bird, Martin J. Sherwin
出版日期:2006/4/11
曾獲頒2006年普立茲獎傳記類作品
,詳述在二戰期間,他主導「曼哈頓計畫」並發明全球第一顆核彈,而獲得「原子彈之父」名聲的榮耀和懊悔,以及接踵而來的質疑與攻擊。

透過奧本海默的內心矛盾,也許能讓現今社會反思,戰爭和毀滅性武器只會使所有人類成為輸家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

主演: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艾蜜莉布朗(Emily Blunt)、麥特戴蒙(Matt Damon)、佛蘿倫斯普伊(Florence Pugh)

2023年7月12日,電影《奧本海默》於倫敦首映,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左起)、監製艾瑪湯瑪斯(Emma Thomas)、主演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艾蜜莉布朗(Emily Blunt)、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佛蘿倫斯普伊(Florence Pugh)、麥特戴蒙(Matt Damon)等人共同出席。
2023年7月12日,電影《奧本海默》於倫敦首映,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左起)、監製艾瑪湯瑪斯(Emma Thomas)、主演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艾蜜莉布朗(Emily Blunt)、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佛蘿倫斯普伊(Florence Pugh)、麥特戴蒙(Matt Damon)等人共同出席。

美國的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創造出毀滅世界的力量

電影以 3 個時間軸相互穿插,呈現奧本海默在不同時期的決定和內心轉折,以及事件之間衍生出政治報復的前後因果。

由於劇情複雜,牽涉的議題甚廣,這篇文章將著重在「曼哈頓計畫」的時間段。

二戰期間,美國與德國展開研發核武的競賽,奧本海默被任命主責帶領團隊開發原子彈,期望藉此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奧本海默以優異的領導才能、對理論物理學的深入研究,以及開展突破性技術的熱忱,成功與團隊於 1945 年 7 月 16 日進行第一次核試爆(三位一體,Trinity),原子彈就此誕生

1945 年 8 月 6 日和 9 日,美軍向日本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促使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二戰正式宣告結束。就在許多美國人民簇擁奧本海默,讚譽他是美國英雄的同時,強烈的罪惡感卻佔據他的內心,他覺得自己雙手沾滿鮮血,更說出「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電影中,奧本海默曾認為「只要發明出破壞力強大的原子彈,眾人知道它的可怕後,世界上就不會再有戰爭」,但也被潑冷水地回應「直到製造出更大的炸彈」。二戰結束後,奧本海默拒絕參與研發殺傷力更強的核武,也陷入後續的政治報復和輿論攻擊。

很遺憾地,軍事競賽並沒有因二戰結束而中止,許多強國更認為「擁有核武」是為了自保。時至今日,「核武」更動輒成為國際間軍事衝突、相互恫嚇的談判籌碼。

1945年8月9日,美軍於日本長崎投下名為「胖子」(Fat Man)的原子彈,爆炸產生巨型蕈狀雲。
1945年8月9日,美軍於日本長崎投下名為「胖子」(Fat Man)的原子彈,爆炸產生巨型蕈狀雲。

核武的威力:對人類和環境的傷害

在研發原子彈(也稱核裂變武器)期間,奧本海默曾和團隊討論,若使用氫彈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燃燒整個大氣導致地球毀滅,因此最後否決發展氫彈(核聚變武器)的構想。不過,氫彈仍在 1951 年,由曾參與「曼哈頓計畫」的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主導發明。

然而,當年原子彈的威力就足以造成大規模的傷害。美軍從高空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後,共造成約 20 萬人死亡摧毀面積約 13 平方公里(廣島)和 6.7 平方公里(長崎)地區‧資料來源:
BBC,日本廣島和長崎 老照片紀念原子彈爆炸75週年
風傳媒,長崎原爆70周年 原子彈模型重新上漆展出
,數千人民更因暴露於輻射,引發其他疾病死亡,對無數生還者造成嚴重心理創傷。

究竟核武的摧毀力有多大?原子彈爆炸後,除了出現眾所周知的「蕈狀雲」,還會產生極為強烈的光和熱,使數十公里內看見的人遭受閃盲(flash blindess),失去視覺數分鐘;而極高溫的熱(廣島核爆中心溫度高達攝氏 30 萬度‧資料來源:泛科學,假如核彈來襲,你需要逃多遠才能活下來?),會導致方圓 11 公里內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灼傷,最嚴重可能因全身 24% 面積三級燒傷而死亡。

除了能使人瞬間灰飛煙滅的高溫,核彈爆炸釋放高能量,也會引發極強的爆炸風(blast),方圓 12 公里內的風速高達 255 公里,足以摧毀經過的所有建築物。衝擊波揚起地上的砂土,成為大量的輻射塵降到地面,甚至飄散至更遠的地方,或是以「黑雨」的形式大範圍落下。

而影響最長久的,則是暴露在高濃度的核輻射中,如直接接觸,或食用遭輻射污染的水和食物,有高機率引發癌症或基因突變等健康問題。

上述的破壞力除了對人類造成難以平撫的傷痛,也立即摧毀地表無數生物,更長遠污染當地環境,包含水源、農作、動植物生長、生態健康等。土壤經過核輻射污染,導致生長出的農作物出現畸形或含超標放射性物質。

1945年,原子彈轟炸長崎與廣島後,共造成約20萬人死亡,摧毀面積約13平方公里(廣島)和6.7平方公里(長崎)地區,多數建築被夷平。
1945年,原子彈轟炸長崎與廣島後,共造成約20萬人死亡,摧毀面積約13平方公里(廣島)和6.7平方公里(長崎)地區,多數建築被夷平。

被遺忘的核試爆受害者

事實上,全球第一批遭核武傷害的,並非長崎與廣島人民,而是 1945 年「三位一體」試爆場地附近及下風處的居民。他們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見證當年的核試爆,也在毫無防護的情況下暴露於核輻射中‧資料來源:地球圖輯隊,《奧本海默》鏡頭之外 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那些被遺忘的受害者

回溯試爆當天,一處露營的孩童們發現 7 月的天空竟飄著「雪」,在雪中開心玩耍、張嘴接住神奇的降雪,卻不知道吃下的是輻射塵。當時在場的 12 人中,有 11 人在 40 歲前因不同癌症過世,至今唯一在世的受害者,也已被診斷出 4 種不同類型的癌症。

而距離試驗場半徑 80 公里內,有上千個家庭居住,試爆後產生的輻射塵覆蓋了約 400 公里長、320 公里寬的區域,受害者可能不只數千人。

不僅如此,二戰結束後,多國投入研發核武,冷戰時期更曾於全球不同地區進行核試爆,如曾遭受 67 次試驗的北太平洋馬紹爾群島,以及綠色和平在 1971 年阻止的阿拉斯加安奇卡島(Amchitka Island)5 兆噸熱核彈測試計畫

1945年7月16日美國新墨西哥州索科羅郡(Socorro County),原子彈首次進行試爆,也就是歷史上知名的「三位一體」(Trinity)試驗。
1945年7月16日美國新墨西哥州索科羅郡(Socorro County),原子彈首次進行試爆,也就是歷史上知名的「三位一體」(Trinity)試驗。

以武力帶來和平?全球核武的「恐怖平衡」

即使二戰過後,再也沒有任何國家在戰場上使用過核武,卻不代表危機就此解除。

目前全球已知擁有核武的國家共有 9 個(美國、英國、俄羅斯、中國、法國、印度、以色列、北韓、巴基斯坦),估計共計約有 12,512 枚核彈頭庫存‧資料來源:ICAN,Which countries have nuclear weapons?,其中 88.8% 由美國和俄羅斯持有,而中國也正迎頭趕上,目前中國已組裝 410 枚核彈頭,且正持續增加當中。

雖然大部分國家皆稱不會動用核武,卻以持有核彈武力做為防禦籌碼,全球也清楚若有一方採取核武攻擊,可能將引發大規模毀滅性戰爭,因此維持不輕舉妄動的「恐怖平衡」。

所幸在 2021 年 1 月 22 日,122 國支持通過,並有 50 個國家批准之下,《禁止核武條約》(the 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 TPNW)正式生效!此條約禁止各國製造、持有、使用、運送、威脅使用核武

然而遺憾的是,持有核武的 9 個國家中,沒有一個簽屬條約,無法直接受到條約約束。

不過,《禁止核武條約》也對全球金融界產生關鍵的影響,金融機構將禁止為核武系統提供資金,若拒絕履行義務,勢必面臨形象受損等壓力。

2018年2月4日,綠色和平與眾多國際反核武團體,於澳洲雪梨倡議,要求簽署聯合國《禁止核武條約》。
2018年2月4日,綠色和平與眾多國際反核武團體,於澳洲雪梨倡議,要求簽署聯合國《禁止核武條約》。

以「結束戰爭」之名發動戰爭,合理嗎?

《奧本海默》上映隔天,我就進電影院「朝聖」,除了讚嘆諾蘭處理複雜劇本的功力、演員群細膩又精湛的表現,以及影像和音效很有沉浸感之外,也令我思考:人類創造出自己還沒有能力駕馭的事物,當出現意料之外的發展時,再想辦法應對,這是不是自取滅亡?

這部電影血淋淋地探討人性、悖論、鬥爭、矛盾,科學家致力投入科技發展的同時,需不需要為使用者的道德負責?當生殺大權交到血肉之軀手上,人性是否可靠?電影中,奧本海默擔心核彈引發連鎖反應,燃燒整個地球,雖然最終物理上沒有真的發生,但在欲望層面的確已經無法收拾

一個國家有這個技術,其他國家當然也不想輸;你發明了刀子,我就要發明出手槍,他當然會發明出飛彈,誰也不想落後成為政治利益的弱勢,一切是為了「自保」與「和平」,用各種理由來合理化擁有毀滅世界的力量

諾蘭很漂亮地處理奧本海默的內心轉折。在美軍投下原子彈,日本宣告投降後,「曼哈頓計畫」的成員、家眷以如雷掌聲和歡呼迎接奧本海默,他卻看見自己腳踩焦黑屍體、眼前人群面目全非,顫抖地問「我到底做了什麼?

對於這個「科學狂熱者」的經歷,讓我想到漫威電影《鋼鐵人》(Iron Man),Tony Stark 為自己製造的軍火所害死的生命感到愧疚,之後以自己的方式彌補世界;也曾在《復仇者聯盟 2》中說出「我們發動戰爭,不就是為了結束戰爭,然後可以回家嗎?」,兩者異曲同工。(恰巧飾演鋼鐵人的小勞勃道尼,在《奧本海默》飾演奧本海默的對手 Lews Strauss,我覺得是個有趣的呼應)

老實說我無法輕易回答,當時怎麼做才是對的,也無法評論奧本海默是罪人還是英雄。因為只要有對立,就無法避免戰爭,當人類的智慧追不上科技的發展,也許可怕的不是原子彈、核彈,而是想要稱霸全球、掌控世界的貪婪和傲慢,經過幾千年了依然重演同樣的歷史。

近年來,國際局勢趨向對立和極端,也許這部電影來的正是時候。

相信地球萬物應和平共存,人類也僅是大自然的一員。喜歡健行、看電影、探討環境議題和行為動機,期待透過文字和翻譯工作,讓更多人認識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環保理念。

延伸閱讀:

The post 電影《奧本海默》:毀滅世界的力量,是核武還是人心? appeared first on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