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納入運動產業,但台灣電競選手的保障仍低於體育選手

(圖片取自pixabay)

 

立法院昨天(11/7)三讀通過運動產業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正式將電子競技業納入運動產業。雖然電競正名化、有望朝向制度化發展符合外界的期待,但對職業選手來說仍有許多憂慮。

 

兵役阻礙

 

根據《中時電子報》,《英雄聯盟》職業選手、ahq eSports Club戰隊成員劉書瑋表示,兵役制度是電競選手發展的一大阻礙。舉例來說,《英雄聯盟》是一款5人合作的遊戲,須要5人長時間培養默契,所以若有選手服兵役訓練會出現斷層,服役的選手當兵期間手感也會生疏。

 

電競強國南韓也有兵役問題,目前仍在探討要否給取得國際比賽佳績的電競選手免除兵役;電子競技將於2022年杭州亞運納入比賽項目,因此外界認為南韓政府為電競選手網開一面的機率很大;而芬蘭也注意到電競產業的重要,為電競好手延緩服兵役日程,以確保其電競實力以及團隊之間的默契。

 

其實台灣文化部今年已為電競選手做出一項「寬鬆政策」。以1993年為分界點,前後出生的各5個選手,適齡男性可憑電競賽事獲獎紀錄申請替代役資格。

 

退休轉職不利

 

電競選手看似比較不受老化影響,實際上因為電競需要高度專注力與應變能力,電競選手的黃金時期非常低齡,大約25歲之後就會慢慢淡出舞台。電競選手離開職業競賽之後要如何發展呢?不像體育選手退休後可以轉職當教練,台灣的電競產業仍不夠成熟,退休的電競選手該何去何從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培訓管道少

 

不同於南韓由國家大力扶持、中國私人產業養隊盛行,台灣電競選手的培訓管道、環境仍不夠健全;且成為電競好手其實每天需要花費十數小時訓練,勢必會影響功課,因而往往得不到普遍注重學歷的家長的支持。今年,台灣終於有間學校 ─ 僑光科技大學斥資打造全國首座電競實訓中心,以培育職業電競選手。

 

電競選手退休後出路不多,部份原因也在於台灣培養電競選手的機構不多,也不像南韓因為電競風氣盛,產生「電競家教」新興行業,給予電競選手在職業競賽以外的教職出路。因此電競選手的培育與出路其實互為因果。

 

★更多追蹤報導

不只是遊戲 周董、JJ都有戰隊
後路在哪 電競選手心酸酸
電競納入運動產業 就是要KO南韓!
出國比賽爭光 也能拿獎章
電競業界:台灣占先機

--------------------------------------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