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尼韋爾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亞太區首席技術官丁維維: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雙碳星物種可持續創新大賽

當一波無法抵擋的浪潮襲來,站在潮頭的人,總是能率先定義新物種。

2020 年 9 月,“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成為國家戰略,“雙碳”的發展潛力已經讓業界有目共睹,而與“雙碳”有關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新模式,也成為巨頭企業、明星資本、媒體機構等關注的焦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36氪攜手東方證券舉辦“雙碳星物種”可持續創新大賽,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新模式四大賽道,共同挖掘更具潛力的創新型企業。

大賽於2021年底啟動,經過初賽評審、複賽路演,並於2022年9月2日於上海舉辦決賽暨主題峰會,成功評選出雙碳「星」公司Top3;同時,本次峰會上,36氪邀請了十餘位雙碳產業服務商、關注這一賽道的投資機構和甲方公司,共聚一堂,共話共論雙碳發展,幫助從業者更好地把握趨勢。

在峰會現場,霍尼韋爾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亞太區首席技術官丁維維,就“以先進技術,促進可持續發展”這個主題,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觀點。在丁維維看來,碳中和是一場世紀大考,對我們而言難度非常大,但是在看到挑戰時候也要看到機遇,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應對大考?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

丁維維表示,碳中和並不是一個簡單冰冷的詞彙,更多充當了媒介的作用,作為一個介質連接了各行各業,組織成了一張大網,全社會的資源將在這張大網上進行重新分配。

霍尼韋爾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亞太區首席技術官丁維維

以下為演講實錄,經36氪整理編輯:

非常感謝主辦方熱情邀請,給我這樣的機會,可以跟致力於雙碳行業的同仁們有非常開放交流的機會。我叫丁維維,來自於霍尼韋爾公司,目前擔任霍尼韋爾特性材料集團亞太區的CTO。

20年前當我剛剛踏入大學的時候,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一堂課基礎化學,化學老師拋出來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人這個物種究竟是怎樣定義的?同學們有很多的答案,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類是由精神支配的物種。從神學的角度來講,人是一種有靈魂的物種。化學老師說,人是一個碳基生物,這是第一個碳。

第二個碳,當時非常火的一句話“愛情恆久遠”。那天在物理化學課上大家也有非常熱烈的討論,物理化學老師講,“同學們,特別是女同胞們,不要把錢花在這個地方,因為你只是買了一塊碳。”

所以20年前,當時沒有想到碳能夠變得這麼火,火遍大江南北。尤其在2015年巴黎協議之後,2度、1.5度已經演變成全人類共同的KPI,對應著我們的60分和80分。這樣新潮的概念並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尤其是在兩年中國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作為超級大國,將舉國去參與到整體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當中,並向全世界做出鄭重承諾,30年達峰、60年中和。

對於碳達峰和碳中和,在這樣的政策出台之後馬上紅遍了大江南北,這等於開啟了一場世紀大考,各個國家都奔赴考場。對於我們國家而言,這場考試的難度非常大,挑戰也非常大。這裡放了一組資料,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當前的能源構成,我們現在四分之三的能源構成上,還是高度依賴於化石能源。大家可以想像到,化石能源從開採到運輸然後深加工,由這些化石能源製造了各種各樣的材料,屬於化石材料,像纖維、尼龍、橡膠、塑料等等很多東西都是由化石能源來的。在製造之後,還涉及到廢物處理的問題。所以由化石能源、化石原料帶動整個產業鏈,從它的起步到全生命週期過程當中,絕大部分的步驟都是向大環境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化石能源是不是可以很快摒棄掉?現在碳排很高,石化原料影響非常大,但是大家看到,以煤炭舉例的話,它在各行各業的應用當中,尤其是關係到各種關鍵性國計民生的產業,比如發電、煉鋼、化工等等,這些煤老大的地位還是很難被取代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真正要達到“3060”目標挑戰非常大。

要達到這個挑戰的目標要麼開源要麼節流,節流就意味著,減少對於高碳排放能源的使用,另外就是開源,把二氧化碳回收掉。整個過程從書面上來講,我們要實現零碳排就是這樣的過程,通過開源節流的方式,最後使得產生的二氧化碳和被處理掉的二氧化碳達到平衡。

但是真正實際操作上並不像公式這麼簡單,我們看一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佈的資料,以歐盟成員國為例,1979年的時候就已經達到了碳達峰,達峰值在60-70億噸。對於美國而言,在2005年前後美國也實現了他們的碳達峰,達峰值是在70-80億噸。我們國家現在還在爬坡階段,隨著國家政策的出台,整個趨勢會有放緩的過程,到達2030年實現真正達峰。

儘管因為不同的統計機構可能做的報告和資料不一樣,但是這個趨勢大家是看得到的,如果平行對比的話,從目前到往後真正的達峰值很有可能突破170-180億噸的量。

這是什麼概念?如果我們做個形象的比喻,把碳排達峰的值想像成一個距離,這是我們國家的距離180公里,歐洲的整個路程比較少隻有60公里,美國大概是70-80公里。歐洲要完成從達峰到中和有70年的時間,如果把70年換成70分鐘的話,大概在50公里/小時的樣子。50公里/小時大概就是蜻蜓蝴蝶的飛行速度,100公里/小時對應的是信鴿的飛行速度。他們可以以50公里/小時的速度,就能夠按部就班地達到,從達峰到中和的目標,對於中國來講我們要變成全世界最快的那隻鳥,他的速度是350公里/小時,而且這個並不是平飛的速度,而是從高峰俯衝下來才能達到的速度。

所以我們去參加這場世紀大考,其實難度非常高,這場大考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從行業影響力度來講,我打個比方,因為霍尼韋爾有一款產品叫做HFO,它用於我們空調、冰箱製冷環境裡充當熱傳遞過程當中的媒介,所以其實碳中和並不是一個簡單冰冷的詞彙,更多充當了媒介的作用,作為一個介質連接了各行各業,組織成了一張大網,全社會的資源將在這張大網上進行重新分配。

除了資源之外,今天有很多做投資搞金融的,也會沿著碳中和的指標,在各行各業之間由高碳排的企業游向低碳排的企業,所以這次大考當中,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可以真正的置身事外。在大考的前提下,引發的是新的能源革命,為什麼要革命?先革掉我們認為不好的,就是會有很多挑戰、有很多沖突、有很多困難的地方,當然革命本身並不容易,但是我們為的是更加美好的將來。

所以我們在應對全世界大的課題的時候,看到挑戰也要看到機遇,機遇是什麼?機遇在各行各業當中也都存在廣泛的機遇,比如說到煤化工就是又髒又亂的場景,但是現在也有提倡更多清潔煤的化工技術,包括綠氫和藍氫相關的技術。

除了煤化工之外,還有儲能,大氣污染,從之前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到我們廣泛應用低碳排的技術產品,包括採用碳捕集的技術,這些方向都是從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機遇。

在利用化石能源之外,我們還有機會採用生物制能源,或者促進循環經濟以及採用先進的數位化和自動控制等一些手段,大大提升我們在生產營運過程當中的工作效率,包括我們對於能源的利用效率,所以大家看到挑戰的同時也有很多機遇。

霍尼韋爾作為一家百年公司,從第二次能源革命時就已經非常深入地參與了,而且我們參與的宗旨一直是通過先進的技術提高能源效率,提升生產過程當中整體的生產力,現在第三次能源革命已經到來之際,霍尼韋爾也將極大促進包括加速集中我們所有的精力在新興技術的開發上。

2021年霍尼韋爾全球首席執行官在一次演講中,也是代表霍尼韋爾全球11萬的員工向社會做出鄭重承諾,承諾2035年實現碳中和,為了這樣的承諾,我們並不是2021年才開始準備,我們已經在這個地方深耕了20餘年。螢幕上的這些數字,每個數字背後都有很多的故事,我們有6000多個項目到2021年已經實施,給霍尼韋爾至少帶來了1億美元能源方面節省的開支,包括像Solstice這個產品,Solstice截止到2021年為止,全球通過這個產品的使用等效於已經在全球每年減少了5500萬輛的汽車在路上行走的排放量。所以咱們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並不是說不讓大家開車,這5500輛的汽車還在路上跑,只不過他們本來用其他的技術手段所釋放的碳排放,通過霍尼韋爾的技術將那部分的碳排放拉平了。

我只是舉了一些非常簡單的例子,也是見證了霍尼韋爾如何踐行我們對於碳中和目標的承諾。

截止2021年,我們統計下來,全球業務當中60%的業務來自於ESG為主導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不但幫助了霍尼韋爾,還為我們的客戶帶來了可持續化經營。從公司發展的方向包括公司的投資力度來講,技術部門每年產品開的發預算當中,增加了硬性指標,所以我們每年研發的投入當中,至少60%是放在ESG相關的項目上面。

所以我們把相關的投資放在了循環經濟、能源變革、環境轉型、健康安全、安防包括彈性的營運機制等等方面,通過各個緯度,從技術解決方案到系統性解決方案,能夠一起提升整個ESG。

去年霍尼韋爾也是在上海成立了低碳中心,開發新技術,把握行業動態,作為一個平台,將公司和我們的政府、企業包括產業鏈上方方面面的人士,能夠形成有機網路,使較良好的技術包括將來的發展方向,能夠得到廣泛的共識。

低碳雖然前面有點危言聳聽,挑戰非常大,但我想說的是,這同時也給所有解決方案帶來了機遇,所以霍尼韋爾堅持挑戰和機遇並存,在當前的大環境下,仍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動搖,一方面融合智能製造包括先進控制的技術,另一方面融合低碳和化學工藝上的優勢技術,致力於為整個行業提供非常高效、有效且經濟效益可觀的可持續發展方案。

低碳包括環保不是簡單的口號,我們認為它是一種信仰。最終總結一句話,怎樣應對大考?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

本文由「時氪分享」原創出品, 轉載或內容合作請點選 轉載說明 ;違規轉載必究。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