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吃飯/夏俊山

夏俊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人對於故鄉,都有滲入骨髓、融進血液的難忘記憶。我的童年歲月裡,露天吃飯就是揮之不去的風景。

那時的鄉下,沒有電,沒有自來水。夏天,茅草屋裡熱得像在蒸籠裡。不要說吃飯了,就是不斷地揮著芭蕉扇,全身也是汗爬水流,吃飯選擇在室外,鄉親們幾乎不約而同。

我家跟左右鄰居一樣,沿河而居,屋旁栽幾棵樹,牽幾根草繩,長幾塘絲瓜。門前有一塊土場,有的人家,讓絲瓜在屋頂蔓延,也有的人家在土場上搭一簡易瓜架。露天吃飯,中午就在瓜架下,門前有一條小河,風沿著河道吹過來,頭頂上是濃密的瓜葉,金色的花朵,飛舞的蜜蜂,自然的氣息和著飯香,別有一番情趣。

傍晚,露天吃飯的更多了。這一天,只要不下雨,門前土場上,不論有沒有瓜棚,大家都會擺上了桌凳,做好吃飯的準備。為了節約柴草,精明的鄉親們,有的早早地把粥打在頭盆(陶盆的一種,常用的還有二盆)裡,頭盆有半截浸在臉盆的冷水中,這樣,粥降溫後,能得到半臉盆熱水洗臉、洗腳。至於桌上的菜,幾乎千篇一律:多半是一碗散發臭氣的鹹菜,高級一些的,是拌黃瓜。開始盛粥了,一人一碗,放在桌子上,已經沒了熱氣,不過,別急著捧碗。還有有些事情得照料一下:雞進窩了嗎?是五隻還是六隻,這個不能含糊,如果被黃鼠狼叼走一隻就糟了。鴨,也要查看一下,誤入人家鴨棚的得找回來。還有豬,它吃飽了才不會亂哼哼。對了,還有蚊子,必須點燃蚊煙,把蚊子熏跑……

晚飯終於開始了。但蚊子並沒有跑光,有的會瞅住機會,狠咬你一口,讓你不得不停下碗筷,或打或撓。蚊子愛熱鬧,鄰居們吃飯也喜歡湊個熱鬧。西家的嬸子,東家的二小,端著粥碗,粥上撂一筷子鹹菜,不緊不慢,到我家來串門。嬸子一到就坐下了,並開始議論我家的桌子:“桌面木板必須是單數,這張桌子是把稍闊的木板破成兩塊,才顯得這麼破碎。”二小捧只碗站著,母親招呼他坐下——飯桌上除了幾隻粥碗,就半碗生鹹菜,能占多大的地方?多坐一個人,並不影響我們。二小坐下了,伸手拍著蚊子,誇著桌上的生鹹菜:“這鹹菜醃得好,顏色黃黃的,也看不到蛆子爬。”有人誇,母親很高興:“醃得好,你就嘗嘗。”二小也不謙讓,伸出筷子,就夾起了鹹菜……

露天吃飯,彼此串門很方便。我有時感到寂寞,也捧碗串門。那年頭,沒有電視,沒有手機,大家聊得最多的常常是土地肥瘦、糧食產量,還有種子、天氣;什麼“棉花農藥噴多了”“稻田又要打水了”之類,也常常被人提起。偶爾也聽人聊過生活和政治。鄰居貴爹就聊過吃餿粥:“粥餿了別給豬吃,燒熱,用切碎的韭菜一攪和,再燒兩個草把,那味道,酸中帶香,好吃得很!”他也聊世界形勢:“如今就數中國強大。美國飛機敢來嗎?咱們只要民兵一放槍,鬼子的飛機不掉下來,飛行員也會尿褲襠!”說著說著,大家都自豪地笑起來,胃口也似乎越來越好,吃嘛嘛香。

幾十年前,周爹在上海開過小飯館。露天吃飯,他偶爾也湊過來:“顧竹軒,聽說過嗎?我見過顧竹軒。他跟顧祝同是本家,窮光蛋成為上海灘大佬,是沾了顧祝同的光。”大家看過樣板戲,知道楊子榮、李玉和,從未聽說過什麼顧竹軒、顧祝同。有人搭話:“姓顧的是男是女?你也想窮光蛋變大佬吧?說句不中聽的,你不逃回來,解放軍打下上海,你就是資本家,完蛋了!”周爹不服:“我夠不上資本家。別以為鬥垮資本家、地主,自己就能富起來。財富不是碗裡的菜,你多吃一口,我就會少吃一口;財富是河裡的魚,大家把河養護好,多投魚苗,備好漁具就不愁有魚吃。”

周爹說過,個人的合法財產得不到保護,人就沒有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學好三年,學壞三天,激發人性惡比教人學好容易。把分富人的財產叫“挖窮根”“鬧翻身”不靠譜。周爹沒有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概念,他說財富是河裡的魚,不是碗裡的菜,讓我們覺得新鮮,同時也有所警惕:周爹會不會是階級敵人?不能上他的當!

人的心理是微妙的,很多人都不願意別人比自己好。露天吃飯,大多數人家都是一干兩稀,早飯、晚飯,幾乎沒有變化,每一頓都是喝稀粥。吃自家醃的鹹菜。哪怕鹹菜臭烘烘的,有蛆蟲在爬,照吃不誤。看看左鄰右舍,大家吃得差不多,就會吃得很舒坦。我曾經想過,假如自己頓頓喝稀粥,別人頓頓大魚大肉,我還能吃得很舒坦嗎?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地主富農沒有了,我們的幸福指數自然也就提高了。我感到欣慰的還有,露天吃飯借的是自然光,吹的是自然風,不用點油燈,更不用耗電。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了在露天裡吃,特別是晚上,吃飯同時乘涼,乘涼也在吃飯。碗筷聲,說話聲,狗吠聲,遠處的蛙聲,近處的雞窩、鴨棚偶爾發出古怪的聲音,螢火蟲仿佛受到驚嚇,亮著小燈飛來飛去,而天幕上,星星們也像活了一樣開始閃爍。此情此景,啟動了小孩子的記憶,鄰居家的二小大聲背誦起剛學的兒歌:“天上星,亮晶晶,我在大橋望北京。望到北京天安門,毛主席是我們的大救星。”這首全國流行的兒歌,我至今記得作者是解放軍戰士蔡永祥。

歲月無情,一晃近60年。夏天又到了,週末。一家人在酒店用餐,對著手機裡的自拍照,我竟然想起露天吃飯的童年。歲月,改變的何止是人的容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