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權的幌子!」中國承諾平等待遇 《外交政策》:北京對開發中國家的心理操控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自上台以來,擴大以中國為中心的現有組織,包括上海合作組織與金磚國家,還發起「一帶一路」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等。美國期刊《外交政策》指出,儘管其中許多計畫可能對全球南方國家有吸引力,但中國的多邊主義願景是其霸權野心的偽裝,這是北京當局對開發中國家的心理操控。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指出,目前以美國為首的體系正在崩潰。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七國集團(G7)GDP占全球GDP的比例降至30%左右,略低於金磚國家(BRICS),而且未能兌現氣候變遷與減貧等許多承諾,這導致一些國家接受了中國的提議。中國聲稱要培養「民主多邊主義」的敏感性,或基於對抗美國領導秩序的合作。中國聲稱提供一條非西方的發展道路,並建議採用國家驅動的中國模式作為替代方案。

目前為止,這一切都是理想。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亞信會議毫無成效,沒有任何重大成就。哈薩克發生危機時,出手干預的是俄羅斯,而不是上海合作組織。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入侵烏克蘭時,中國忽視俄羅斯破壞它號稱的主權及不干涉核心原則。

<cite>2022年9月,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的習近平。(美聯社)</cite>
2022年9月,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的習近平。(美聯社)

《外交政策》指出,儘管習近平的影響力過大,但中國領導力的供需不足,全球南方也存在大量的多邊結盟及對沖。習近平可能會發表類似「亞洲人民的亞洲」的談話,就像他在2014年亞信會議一樣,但決定回應的是中國在南海的侵略行為、針對南韓設置薩德系統計畫(THAAD)等欺凌鄰國的行為。美國的聯盟得到了加強,亞洲內部合作也隨之深化,美國的聯盟獲得加強,亞洲內部合作也隨之深化。

儘管近期中國經濟陷入困境,開發中國家欠中國的債務仍不斷增加,「一帶一路」貸款及投資減少,但中國在全球經濟的足跡仍然龐大。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3年的一項民調顯示,接受調查的24個國家中,3分之2的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看法,包括巴西、印度、南韓。2017年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印尼、菲律賓、越南的多數受訪者將中國的崛起​​視為威脅。

中國的倡議

然而,中國表示其全球安全倡議獲得超過100個國家的「支持及讚賞」,呼籲承諾「尊重各國主權及領土完整」、「共同、綜合、合作、永續安全」、「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及原則」、「透過對話與諮詢解決國家間分歧及爭端」。

對許多全球南方國家來說,支持習近平的倡議不需要具體成本或承諾,而拒絕這些倡議則有冒犯中國的風險。然而,中國不是安全提供者,中國的大部分舉措都是為了剝奪美國的合法性並取代美國的權力,那些獲得美國庇護的國家可能喜歡抱怨美國,但未必希望它消失。

<cite>2023年8月23日,巴西總統魯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印度總理莫迪和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由左至右)在南非金磚會議期間合影。(美聯社)</cite>
2023年8月23日,巴西總統魯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印度總理莫迪和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由左至右)在南非金磚會議期間合影。(美聯社)

理論上,互不侵犯、不干涉、尊重主權、和平解決爭端為小國提供不被大國欺凌或脅迫的希望。實踐上,事情的發展有所不同。然而,隨著中國經濟能力及軍事能力增強,它已經轉變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不干涉政策,例如中國對烏克蘭戰爭的沉默。

習近平的外交計畫

中國正發揮一些低風險的調解作用,但就重大世界問題而言,中國經常採取的激進外交只是障眼法,沒解決問題。2023年2月,中國發布的烏克蘭12點和平計畫陷入真空,沒有認真的外交後續行動。去年10月下旬,中國中東問題特使翟雋於訪問中東地區,隨後中國去年11月在中國主辦阿拉伯及伊斯蘭領導人會議,呼籲結束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的戰爭,這次會議一樣沒有成效。對全球南方來說,習近平的外交似乎更像表演,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第2個習主義計畫「全球文明倡議」呼籲反映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對話,似乎旨在讓美國的言論自由、表達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觀念失去合法性,而對全球南方國家來說,認可這項倡議沒有風險,而且影響不大。

<cite>2023年10月18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的「一帶一路」論壇記者會發表講話。(美聯社)</cite>
2023年10月18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的「一帶一路」論壇記者會發表講話。(美聯社)

第3個計畫是全球發展倡議,它是中國最嚴肅也可能是最合法的計畫。概念上,它其實重新包裝了《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議程》(United Nations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包括減貧、糧食安全、綠色發展、氣候行動等。一帶一路將中國輸出工業過剩產能的趨勢制度化,鑑於中國「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計畫有150個國家加入,其中至少90個計畫位於全球南方,這些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擁有自身的發展經驗。自2022年以來,中國根據追求全球發展倡議目標,召開一系列南南合作(South–South Cooperation)會議。

然而,隨著中國的金融危機及開發中國家債務的增加(中國持有開發中國家債務總額約37%),一帶一路貸款縮減超過90%,而縮減規模的一帶一路將重點放在資訊科技互聯及綠色科技。然而,目前「一帶一路」貸款58%是以紓困貸款的形式提供給借款的國家。儘管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雙邊債權國,但中國未加入以G7為中心的巴黎俱樂部(Paris Club)來重組開發中國家債務。巴黎俱樂部(Paris Club)是由22個主要債權國組成的非正式國際組織,成員包括美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國家,也包括日本與南韓等亞洲國家。

<cite>2023年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主辦國為印度。(AP)</cite>
2023年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主辦國為印度。(AP)

《外交政策》指出,儘管中國承諾加入二十國集團(G20)債務減免共同框架,但也只是偶爾與其合作。中國經常對債務國採取雙邊行動,阻礙其他債權國減免債務的努力。儘管如此,美國及G7並未改革及擴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資源來緩解債務危機,也沒在全球南方提供類似的基礎設施。

「一帶一路」倡議、對於美元為代表的美國及G7主導地位的不滿是金磚國家的驅動力,中國將金磚國家視為以中國為中心的網絡,想成為美元的競爭對手。許多金磚國家成員更將其視為展示對抗G7的平台,展現新的多極體系。然而,議題截然不同,舉例來說,印度及巴西都有各自的野心,它們想成為全球南方的代言人,這在去年印度舉行的G-20峰會顯而易見,這是習近平首度缺席G20會議。

談到新金融秩序及去美元化的希望時,金磚國家開發銀行(BRICS Development Bank)就顯得微不足道。儘管金磚國家有去美元化的目標,但其330億美元的專案貸款中,約3分之2是美元。金磚國家的新成員埃及與衣索比亞可能發生債務違約。與人民幣及其他本國貨幣的貨幣互換可能會在另一場全球金融危機提供一定的保障,但只要中國維持外匯管制,人民幣取代美元仍將是遙遠的夢想。

中美競爭

《外交政策》指出,美國設計的二戰後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經濟體系及政治體系,在美國安全保護傘及進入其相對開放市場的推動下,是促進前所未有的成長及穩定的成功秘方,儘管最初主要局限於歐洲及日本。但蘇聯(Soviet Union)解體後,其好處蔓延到全球,讓巴西、中國、印度等地的數億人擺脫貧困,並培育了全球中產階級。

<cite>美元。(美聯社)</cite>
美元。(美聯社)

美國的自由主義秩序增強了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但也讓所有參與者受益,這是共識,並有助於美國權力的合法化。然而,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美國日益高漲的經濟民族主義、伊拉克戰爭(Iraq War)、加薩走廊(Gaza Strip)危機等一系列事件擴大西方與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信任差距,美國權力的合法性已經受到損害。

中國幾乎不提供任何安全保障或核保護傘(Nuclear Umbrella),也不太善於解決外交問題。中國提供公共財的做法是效法美國,但開發中國家欠中國的債務、貿易規則的赤字、經濟脅迫、較不開放的市場並非可行的經濟替代方案。迄今為止,中國剛萌芽的舉措並未構成以中國秩序為中心、承諾和平與繁榮的體系。

《外交政策》指出,中國還開始與美國比虛偽,這在其宣稱的原則、姿態、實際行為之間的差距顯而易見,包括玩弄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體系、經濟脅迫、保護主義、從喜馬拉雅山到東海及南海的軍事擴張。

<cite>2022年11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峇里島的G20峰會期間會面。(美聯社)</cite>
2022年11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峇里島的G20峰會期間會面。(美聯社)

就建立新秩序而言,中國不具備二戰以來有助於美國保持主導地位的軟實力或文化吸引力、開放性、機會。儘管中美兩國關係緊繃,每年仍有約30萬名中國學生前往美國留學,而留在中國的美國學生僅剩350名。與其他亞洲國家不同,中國還沒有類似寶萊塢(Bollywood)、南韓流行音樂、南韓電影等流行文化的作品,中國審查制度日益加強意味著這種情況很可能永遠不會發生。

《外交政策》指出,中國充其量只是不成熟的大國,其抱負遠遠超出支配力及吸引力。中國想要的後美國秩序面臨合法性不足的問題,當世界正在經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說的「地緣經濟分裂」(geoeconomic fragmentation),尚不清楚美國與中國如何「贏得」彼此之間的競爭。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