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東路冒雨抗議的人們——原民青年、花蓮鄉親、共學親子,他們為何上街?

今(21)日凌晨開始,人潮逐漸湧進青島東路。一整天間歇的風雨中,民眾高喊「退回黑箱、逐條審查」,希望對議場內的立委施以壓力,不讓國會改革相關法案以及花東交通相關特別條例過關——立法院院會今排審「環島高鐵」、「花東快」兩案,和目前正在協商冷凍期的「國六東延」合稱「花東三案」。

至晚間十點,場外人潮已經擴散至濟南路,主辦單位宣布現場人數達到3萬人。他們是誰、為何而來?《環境資訊中心》在街頭訪問到原民青年、蘭嶼北漂大一生、老家在花蓮的北部上班族,還有開設街頭教室的共學親子,他們心中那條回家的路,有可能再縮短一點嗎?

雨中在議場外舉標語抗議的民眾。攝影:陳昭宏
雨中在議場外舉標語抗議的民眾。攝影:陳昭宏

學運健將原青:原鄉問題不是蓋幾條路能解決!

中山南路上,藍營支持者開出「戰車」對著前來集會的民眾叫囂。一旁的群眾用力叫罵回去。當中最宏亮的,就是10年前學生運動就已十分活躍的Savungaz Valincinan(撒丰安.瓦林及那)。十年來,他身經百戰,更在最近一次立委選舉中披上戰袍,以無黨身分獨立參選山地原住民立委。

他說,今天參與集會,部分原因是抗議院會排審「花東三案」。部分民代常拿「回家的路很遠」去動員地方選民,「這就是他們一直以來的話術。」但是花東開發存在地形的天然限制,他質問:「國六真的可以打通嗎?」

他強調,中央山脈附近有非常多破碎的地方,「你看看中橫公路,逢災必關,你不花時間把中橫公路修好。(地震後)現在已經嚴重到太魯閣封閉了,你還要再開一條直接穿越這山脈的什麼鬼道路(指國六東延),這是要騙誰?這是在欺騙選民、欺騙人民,尤其是欺騙我們的族人。」

「原鄉有非常嚴重的人口外流的問題,它不是只是蓋幾條路就可以解決的。」Savungaz認為,原鄉問題需要整體的全面性評估,包括工作機會、教育資源、長照等各方面,而如果今天只說開一條路花東就會大發財,「這些就是詐騙。」

國民黨支持者下午開著選舉戰車挑釁立院外民眾,引起一震互相叫罵。攝影:陳昭宏
國民黨支持者下午開著選舉戰車挑釁立院外民眾,引起一震互相叫罵。攝影:陳昭宏

蘭嶼北漂大一生:為了回家破壞自己的家,合理嗎?

Savungaz說完,另一個年輕面孔也靠過來。他是從蘭嶼來到台北讀書的si Matopos(馬多博士),他學校今天剛好校慶放假,許多朋友都一起來了。「我會來到這裡,最重要的原因是對於民主自由的熱愛,還有對這個國家、這個土地的愛。」

蓋了高鐵、蓋了公路,能更快就回到東部的家吧?si Matopos不以為然:「我們自己(族人)的核心理念就是與自然共存,你為了『回家』然後破壞你自己的家,你覺得是一件合理的事嗎?」

蘭嶼只有一條中橫,如果開發更多條,就會傷害到當地的生態,「這點跟花東很像。」

民眾在場外留下花籃,寫著「拒絕兩兆」。「花東三案」因估算經費龐大,又被民眾稱為「錢坑法案」或「兩兆法案」。攝影:陳昭宏
民眾在場外留下花籃,寫著「拒絕兩兆」。「花東三案」因估算經費龐大,又被民眾稱為「錢坑法案」或「兩兆法案」。攝影:陳昭宏

「回家一樣很遠」 高雄原鄉大四生:就算遠,也不能直接開路回家

大四原住民學生小晰,站出來的理由,則是看見立法院議場內藍白陣營的「獨裁」,「每一個人小小的力量聚集一起,都變成一個反抗的精神。」

他的老家在高雄的山區原鄉,回家一趟也是山長水遠。但他理解,環境是有限制的,「沒辦法開一條道路就直接回家」。他覺得政策落實必須考量永續性,但藍白陣營的花東三案「短視近利」,「最終大自然是會反撲的。」

這是一場久違了的大型街頭抗爭。小晰告訴我們,台灣的民主過程是用前人的血和淚鋪成道路,得來不易;民眾今天為了權益而聚集街頭、關心社會,表達自由意識,「這是很棒的事情!」

下午尚未降雨的立法院攝影:李蘇竣
下午尚未降雨的立法院攝影:李蘇竣

老家在花蓮的中年上班族:不反對開發,但一定要討論!

青島東路突然下起了大雨,人群卻隨時間接近下班而越來越多。一群熱血阿公、阿嬤向年輕人發著「退回黑箱、逐條審查」貼紙。52歲的蕭先生,穿著雨衣、戴著黑帽,就坐在他們身後的紅色塑膠椅上。他20歲就上北部工作,現在是鐵件工程師,老家就在花蓮。常回家嗎?他說大約一個多月回去一次吧。

蕭先生告訴我們,他認識的台東朋友要北上花蓮看醫生,都覺得開車時間非常長,有時還會擔心耽擱到就診時間,「如果花蓮往台東有一個快速道路」,但前題也是須經過各方面的環境評估,以及檢視政府的財政狀況,「這個預算太粗糙了,你要有專家學者充分討論、評估,然後管理品質、環評,也是很重要。」

談到傅崐萁的環島高鐵法案,他語氣有點猶豫:「其實他的想法也是為花蓮出發,我覺得鐵路的話,(交通)反而比較安全。」他提到自己年輕時,每次從台北開車回花蓮都提心吊膽,直到蘇花高改建為蘇花改,他才開得比較安心,回家的時間也短了一些。

「每個人都要一個安全的路程回去,不能因為花蓮比較遠,就沒有照顧到花蓮的人。」但他強調,「一定要討論!」讓贊成方、反對方都發言,產生火花,「才會真理越辯越明。」

今日晚上的青島東路,人群越來越多。攝影:袁慧妍
今日晚上的青島東路,人群越來越多。攝影:袁慧妍

「希望把風景留給下一代」 親子共學現身街頭教室

小雯在紙上為我們寫上他的名字,但是被落下的雨水打濕了,馬上就暈開。身邊的孩子紛紛穿上雨衣。小雯是北區暖暖蛇共學中心的家長,今年42歲,他今天和其他親子共學家長一起在立法院旁的濟南教會集合,然後到青島東路旁聽「上公民課」。

拿出一張A3大小的立院照片、以及各黨派的黨徽,小雯說這是今天上課的教材。當他看到花東三個特別條例開發,他覺得很誇張,但轉念一想,覺得自己不是東部人,可能沒什麼立場反對。

「但是我就是很想把台灣的山林,能保留就盡量保留,而不是破壞,讓它更方便、更快速。」他說台灣小小的,去哪裡都不會太過不方便;自己有小孩,很希望許多風景能留給下一代。

一張A3大小的議場照片和各黨黨徽,就是小雯和夥伴帶孩子到街上參加「公民課」的教材。攝影:陳昭宏
一張A3大小的議場照片和各黨黨徽,就是小雯和夥伴帶孩子到街上參加「公民課」的教材。攝影:陳昭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