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入圍坎城影展 難得窺見中國工廠真實生活

中國導演王兵執導的紀錄片「青春」(Youth,Spring),入圍2023年坎城影展(Cannes Film Festival)主競賽單元,終結華語電影自2019年後未進主競賽的片荒。

王兵是當代極具代表性的中國獨立電影導演,作品多數聚焦中國人民的底層狀態。

王兵花了5年的時間,透過與員工的共處,獲得令人難以置信的、瞭解中國紡織業內部運作的機會。但他擔心,未來要在那裡工作可能會更加困難。

王兵曾拍攝過一些關於中國最重要、最真實的紀錄片,他總共拍攝了2,600小時的畫面,完成了「青春」這部紀錄片。

「青春」18日在坎城影展首映,紡織廠年輕工人堅定但溫柔的臉孔呈現在觀眾眼前。這是一部罕見的紀錄片,入圍主要競賽單元,將爭取金棕櫚獎(Palme d'Or)。

工廠經理們被公開拍攝,在談判低廉工資時,他們告訴工人,如果不高興可以離職。能取得這些鏡頭主要因為王兵長時間在那裡,與當地人打成一片,讓當地人同意拍攝。

王兵告訴法新社,「當我一點一點的認識所有來自工廠的經理時,我真的能夠從他們那裡獲得完全的自由,甚至得到他們非常強大的支援」。

但現在王兵擔心,他可能再也無法在中國取得管道拍攝這樣的電影了。

王兵說,「在那裡拍攝將越來越困難,因為中國正在進入其歷史上的一個階段,指責正成為社會的核心」。

近年來,在國家主席習近平下,中國加強了威權統治。

王兵說,「正在發生的具體變化,我們可以看到並且是真實的,完全出乎意料,讓我感到驚訝。我必須說,這對我來說是完全無法理解的」。


中國導演王兵執導以講述紡織廠年輕工人真實生活的紀錄片「青春」(Youth,Spring),入圍2023年坎城影展(Cannes Film Festival)主競賽單元。(圖:翻攝坎城影展文宣/Twitter)

「青春」是在長江的中國服裝之都湖州織里鎮拍攝。王兵的攝影機耐心的觀察著來自農村地區、加入龐大勞動力隊伍的年輕人的日常生活。

在長鏡頭中,可以看到他們快速的、機械式的窩在在縫纫機前,通常伴隨著戲謔和刺耳的音樂背景。

王兵從2014年到2019年,用鏡頭記錄下從邊遠省份到織里的年輕打工者生活,他們繁雜的勞動、友誼、戀愛等。這就是他們的青春。

王兵知道,212分鐘的片長會讓許多觀眾望而卻步,但他說,他的首要任務是忠於自已的主題。

從2021年開始,王兵一直在巴黎剪輯,並計劃再製作兩部「青春」,打造一個總共超過9小時的三部曲。

18日的首映,獲得全場觀眾起立鼓掌,初步的評論普遍是正面的。

媒體稱讚這部「特殊」的紀錄片,描繪「中國年輕工人的嚴峻生活樣貌」。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指出,這是一部「巨大的、身臨其境的紀錄片」,充滿「令人驚心動魄的故事」。

娛樂週刊「綜藝」(Variety)的反應則不那麼熱情,表示是「一種洩氣,甚至非人性化的體驗」。

王兵曾在2018年以「死靈魂」(Dead Souls)入圍坎城影展。這部超過8小時的紀錄片,內容描述再教育營的倖存者。

王兵的第一部紀錄片是2002年的「鐵西區」(West of the Tracks),片長超過9小時,描述的是移工的故事。

王兵的其他電影包括2013年的「瘋愛」(Til Madness Do Us Part),以及2012年的「三姐妹」(Three Sisters)。

「瘋愛」觀察的是中國西南部雲南一家精神病院的日常活動;「三姐妹」講的是父母在外打工的雲南山區村莊留守兒童的故事。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坎城影展7位女導入圍創紀錄 兩性平權路仍漫長
坎城影展公布入圍 是枝裕和、陳英雄爭金棕櫚
記錄真實中國 導演開課21歲到80歲都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