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銀攜手翻轉 永昌陶瓷產業再發光

新北市鶯歌區早年是台灣陶瓷重鎮之一,隨著時代變遷逐漸式微,曾有上百家窯廠的永昌社區,如今僅剩20多家,在地青年游郁心提出「永昌陶瓷產業亮點再造計畫」,打造青銀藝術共創工作坊,東奔西跑溝通說服業者開放窯廠讓學童參觀,還自掏腰包印製窯廠月曆,獲得社區長者迴響加印數百本,如今更創立YouTube頻道,希望繼續記錄永昌社區的人文,凝聚社區的認同感和向心力。

尋耆老長者 拍攝訪談紀錄片

曾因陶瓷產業風光一時的鶯歌,在1980年代末期兩岸開放後,台灣陶瓷外銷縮減,又遇上環保意識抬頭,從過去的量產轉為精緻化經營,其中永昌社區在陶業全盛時期,也曾有上百家窯廠,目前僅剩20多家,多數在地長者仍對窯廠工作歷練記憶猶新,也讓游郁心興起保存在地產業故事的念頭。

游郁心利用曾參與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的經驗,提出「永昌陶瓷產業亮點再造計畫」,邀2位大學生投入社區服務,並與永昌里、永昌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打造青銀藝術共創工作坊,尋找願意接受訪談的耆老和窯產業者,拍攝訪談紀錄片。

說服業者 讓在地國小生參觀

游郁心說,為拜託長者受訪得挨家挨戶拜訪,終於找到9位願意受訪的長者,有窯製廠女工、退休國中老師、在地宮廟副總幹事、窯業老闆娘、從事陶瓷佛像製作的老師等,這些故事都以繪畫側寫、訪談紀錄片保存下來。

游郁心也找來藝術家教導長者製作紙雕模型,繪製、剪貼出記憶中的景點,模型中都有著陶瓷的影子,像是夫妻一起在工廠製作老人茶壺或曬坯場等場景,長者邊做作品邊分享當年艱辛的生活。

64歲的林秋香說,國小畢業就到窯廠當女工,負責陶瓷繪製、上釉等工作,退休後到陶博館擔任導覽員,與陶瓷緣分深遠,因受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邀約才參與計畫,能夠還原當年在工廠的艱辛和歷史讓晚輩知道,相當有意義。

除了拍攝記錄社區長者故事,為了讓民眾貼近在地窯廠,游郁心與永昌社區發展協會更是東奔西跑找了10多家業者溝通,希望開放在地窯廠,最後終於說服清寶窯、新太源藝術工坊等窯廠,開放讓在地國小生參觀。

游郁心說,有些在地窯廠都是接棒傳承,面臨產業外移、製作成本攀升,經營更加困難,但其實接棒的青年都努力想要傳承超過百年的產業,但因窯廠窄小、擁擠,多數沒有在做觀光工廠,周邊學生根本沒有機會了解陶瓷生產過程、窯廠經營的困難。

追印數百本月曆 全捐弱勢童

「打開窯廠一直是我想做的事。」游郁心強調,學生過往都只能從課本或陶博館、老街等觀光景點認識鶯歌,但打開窯廠計畫完成後,學生終於有機會走入在地窯廠親自一探究竟,她也結合昌福國小提出校外參訪計畫,帶學生走訪窯廠、媳婦泉等地,打開五感認識家鄉,如今該計畫已變成學校固定性活動。

青銀藝術共創工作坊也透過新北市文化局「青年參與社造行動計畫」,集結窯廠、長者故事打造成月曆,從封面、內文、照片等都是團隊一手設計,每個月的圖片、文字都記錄著1位長者或1間窯廠的故事。

雖然計畫經費不足,游郁心還得自掏腰包印製200本月曆,但看到作品完成後,長者迴響熱烈,令她相當感動,很多長者都說一生從沒被訪問、記錄過,月曆一出立刻搶購一空,她還加印了數百本,所得全數捐贈給弱勢學童。

但游郁心仍未以此滿足,繼續帶領大學生挖掘更多家鄉的故事,將家鄉人事物用圖文、影像方式呈現,甚至創立YouTube頻道,希望讓更多人知道永昌社區的陶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