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氰綠ICG螢光影像輔助 花慈精準腹腔鏡手術乾淨俐落

花蓮慈院一般外科陳言丞主任與醫療團隊利用螢光靛氰綠ICG影像系統輔助,為羅先生進行腹腔鏡手術。
花蓮慈院一般外科陳言丞主任與醫療團隊利用螢光靛氰綠ICG影像系統輔助,為羅先生進行腹腔鏡手術。

五十多歲的羅先生是B型肝炎帶原者,一次門診追蹤的時候,經由超音波檢查發現罹患肝癌,2023年5月轉診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治療,花蓮慈院一般外科主任陳言丞與醫療團隊,透過微創腹腔鏡手術,結合螢光靛氰綠ICG影像系統,精準的為羅先生切除了肝臟上的三顆腫瘤,恢復狀況良好,術後不到一周就順利出院。

手術切除腫瘤部位,是肝癌的常見治療方式,如何切得精準、切得乾淨,除了依靠醫師的專業,還可以結合各類醫療系統的輔助,近年來最常使用的就是螢光靛氰綠ICG影像系統。陳言丞主任表示,螢光ICG系統是藉由注射靛氰綠藥物(Indocyanine green,ICG),對手術部位的組織進行染色,再透過紅外線影像系統進行辨認,辨認出呈現螢光色的染色部位。

染色分為正染跟反染兩種模式,「正染」指的是將異常部位進行染色;「反染」指的是將正常的組織進行染色。這次為羅先生進行的是反染模式,在紅外線影像系統下,可以看見正常的肝臟組織被染成螢光藍色,代表醫師需要將沒有染上螢光色的異常組織進行切除。藉由螢光ICG影像系統的輔助,醫療團隊透過腹腔鏡手術成功為羅先生切除三顆腫瘤,分別是8公分、3公分以及2.5公分。

跟一般腹腔鏡鏡頭相比(ps.圖片已經經過黑白調色處理)透過螢光靛氰綠ICG影像系統的反染模式,正常的組織會呈現被染色的螢光色(螢光藍色)。
跟一般腹腔鏡鏡頭相比(ps.圖片已經經過黑白調色處理)透過螢光靛氰綠ICG影像系統的反染模式,正常的組織會呈現被染色的螢光色(螢光藍色)。

腹腔鏡已經是外科醫療中很成熟的手術,結合螢光ICG影像系統的使用,可以提升手術的精準度。陳言丞主任表示,外科切除手術的目的,就是要盡可能的切除異常部位,希望儘量保留正常的組織,而螢光ICG影像系統的輔助,包含血管跟淋巴結在內,都可以讓醫師看得很清楚,手術過程中能將傷害程度降到最低,術後讓病人盡快恢復正常的生活。

陳言丞主任表示,羅先生身上的8公分腫瘤已經不算小了,但很幸運的是,目前沒有發現有轉移的狀況。慢性肝炎與肝硬化都會增加肝癌的風險,所以,建議罹患慢性肝病的病人,要定期回診追蹤,透過抽血檢驗追蹤肝臟功能,即使肝臟功能沒有出現異常,每半年還是建議做一次肝臟超音波檢查。

撰文、攝影/黃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