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接棒中國當「世界工廠」

如今的非洲工廠不再是利用廉價勞工的血汗工廠,而是不斷因應從總經到個經的多元因素。他們的商業模式對工人有不同影響:有些工廠雇用大量工人、有些雇人很少;有些工作即使經歷景氣低迷依然屹立不搖,有些很容易汰換。

非洲成長不均衡,反而有利

非洲的成長不是以同樣的方式影響非洲大陸每個地區,而是不均衡、零散的。隨著局勢發展,多變的環境有利於某些商業模式,但不利於其他模式;有利於某些國家,但不利於其他國家。

這種不平衡有個好處:非洲的現代工廠不再大同小異,而是呈現出形形色色的多元樣貌。這種情況大大降低了單一總經事件或背景衝擊就全面摧毀整個產業的可能性。簡言之,多元性也是一種韌性。

中國人在非洲開設的工廠生產五花八門的產品,從蓬鬆的真皮沙發到藥物膠囊,從為美國人設計的貼身瑜伽褲到當地蓋房子需要的鋼條等等,應有盡有。我們如何理解這些五花八門品項及其代表的各種商業模式?

第一個維度是經濟學中的經典選擇:在勞力密集vs.資本密集的生產方式之間挑選。對創業者來說,這個選擇至關重要,因為那決定了有多少資金留在企業裡,以及需要管理多少勞力。對於地主國(非洲國家)來說,這個維度決定了工廠在當地創造的就業量,以及工廠長期存續下來的可能性。

雖然成衣和紡織品看似類似產品,然而,關閉一家成衣廠很容易,但要關閉紡織廠則需要深思熟慮很久。關閉成衣廠時,老闆只要辭退工人,變賣縫紉機就好。關閉紡織廠則涉及價值數千萬美元的高度專業機器,無論是尋找買家或把機器運給買家,過程都複雜許多。

另一個維度是顧客是誰。這些產品是為了賣給國內消費者,還是出口海外市場?這對工廠來說是一大區別,因為這決定它們設計產品時,需要因應什麼需求訊號,以及它們必須理解與管理的供應鏈有多長及多複雜。大家常認為這個維度也決定了一家工廠的競爭對手群,尤其是那家工廠面臨海外競爭的程度。

中國的經濟成長減緩不會阻礙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反而會加速企業外移。

成衣廠,手工縫vs.機器製棉

賴索托約有20家成衣商採用勞動密集的營運方式,客戶遍及全球。這些製造商為美國消費者熟悉的大品牌完成訂單,例如沃爾瑪、柯爾百貨等。最大的工廠雇了數千名工人,最小的只雇了幾十人,剛好夠2、3條生產線使用。這類成衣廠中,許多規模較小的業者是大廠的外包商。大型成衣廠負責處理客戶訂單,再把自己做不完的量分包出去。

沈太太的工廠有幾百名工人,屬於這類規模較少的成衣廠。她的帳面資產就只有幾百台縫紉機和熱壓機。像沈太太那樣的工廠,唯一增添的價值是勞力。

在這個自動化的年代,大家對於機器人可能取代勞力普遍感到不安,上述情況可能令人訝異。但你只要仔細觀察沈太太的員工所做的工作,就會明白為什麼人類在這種製造業中依然不可或缺。首先,布料必須切割成特定的形狀,而且還要對應不同的衣服尺碼,切出不同的大小。接著,布塊必須以正確的方式及特定的順序擺放及縫合起來。一件簡單的銳跑(Reebok)T恤可能需要十幾個縫製步驟。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看似簡單的T恤,銳跑等公司每季都會改變剪裁、設計和規格。當工作每隔幾個月就會以幾種不可預測的方式改變時,設計機器來自動化工序毫無意義。

這對機器來說也許很難,但是對人類來說很容易。

在城市的另一端,福爾摩沙牛仔布廠則以全然不同的邏輯運作,它是台灣上市公司年興紡織旗下的三家牛仔布廠之一,客戶都是美國購物中心裡的知名品牌,如Gap。廠內雇用了1200名工人,占地面積有好幾個足球場那麼大。

我們從廠房外的裝貨台開始參觀。半拖車上堆放著一捆捆的非洲棉花,那些棉花是遠從2500英里外的坦尚尼亞運來的。我們走進廠房內,經理伸手撫摸一卷剛卸下來的柔軟原棉,我看到那卷原棉裡還殘留著種子的黑點及其他植物的殘渣。巨大機器利用高速氣旋吹著大量的棉花卷,把棉花吹得蓬鬆並清除殘渣。

另一些機器把清潔乾淨的棉花紡成直徑約1英寸的柔軟鬆散棉繩,接著再進一步紡成更細的棉線,捲成更大的線軸,最後得到粗細僅幾公釐的白色細線,捲成每支重達2噸的線軸。在整個過程中,我只看到3個工人。

福爾摩沙牛仔布廠的商業模式雖然創造的就業機會不多,卻以工作穩定性彌補了數量上的缺憾。儘管賴索托的工資比越南高,若要年興關閉賴索托的工廠,遷往成本更低的國家,那成本差距肯定要很大才值得。以年興投資的資本規模來說,雇用1200人並不算多,但優點是它們很可能長期駐守當地。

奈及利亞的兩家鋼鐵廠商也提供了類似的對比。

雁行理論以及歷史經驗預測,隨著工廠在發展中國家持續累積,當地人最終會成為下一波製造業的巨頭。

鋼鐵廠,工人拆解vs.自動化

寶耀鋼鐵是一家勞力密集的冶鋼廠。由於機器十分老舊,再加上原物料是回收的汽車零組件,必須由焊工手工拆解。公司雇用了近500位工人。

我造訪當地時,又黑又深的工廠裡隨處可見堆積如山的廢鋼片,數十人穿著髒兮兮的工裝褲、戴著礦工帽,站在那些鋼片堆上拆解零件,以便送進熔爐。管理者拒絕透露他們為這家工廠投資了多少資金,但該廠每年5萬噸的產能,以煉鋼業的標準來說,算是位於低端。

在奈及利亞的另一端,董氏家族新建的冷軋鋼廠是資本密集度極高的事業。我穿過工廠時,廠內閃閃發光的表面及自動化的機械看似來自另一個世界。董氏鋼鐵廠耗資15億美元,每年產能可達70萬噸。這家工廠創造了5500個就業機會,但是以其資本支出來看,它每投資1美元所創造的就業機會,甚至比賴索托的福爾摩沙牛仔布廠還低。

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五花八門,不同的工廠群使用迥異的生存策略,面對不同的風險。有些業者對全球客戶的需求或品味變化很敏感;還有一些業者是對國內市場的變化很敏感。

因此,非洲各國的製造業成長並不平均,對個別國家來說,這可能很危險(例如,賴索托最大的產業,因美國國會太慢延長某項貿易政策的效期,而失去半數的業者),但是對整個非洲來說,則是好事一樁。這一代的製造業者不同於以往,他們展現出多元的樣貌,因此更有可能持續營運下去,並找到新的成長方式。

●小檔案_書名:下一座世界工廠

作者:孫轅
出版社:寶鼎
出版日期:2019年4月3日 

孫轅 簡介
畢業於哈佛商學院、哈佛甘迺迪學院。在麥肯錫負責領導「中國在非洲的經濟投資」研究,是這個主題的首席研究員。過去並曾在納米比亞的鄉間中學任教。

更多商周文章
首爾大學第一名畢業,一個牙醫師的死亡現場:人人稱羨的生活,背後卻隱藏難以承受的痛苦...
在英國工作7點前下班、半年調薪5-10%...為什麼這位台灣工程師還是發誓一定要回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