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DNA 青海黃南藏戲秋節登台

「文化財在,民族就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族群的精神DNA!」在大陸長年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曾任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主任的田青說。由他策畫的「守望精神家園—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今年將帶來青海的黃南藏戲、花兒、熱巴舞等重要「非遺」項目。

田青指出,非遺可說是人類所有文化遺產中最為重要的一環,舉凡人類的創造、技藝、美術、民俗等都在其中,「可說是一個族群的名片」。他也以「三根柱子二層樓」來比喻中華文化中「非遺」的重要性,「三根柱子」指的是儒、道、釋,「二層樓」便是以文字為載體的經、史、子、集和幾千年來靠著口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多數人不識字的年代,戲曲、說書這些口傳文化,對於生活智慧乃至仁、義、禮、智、信的養成,至關重要。

田青也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公布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大陸對於非遺的傳承與發揚有著飛躍性成長,總結而言有著「起步晚、速度快、成就大、問題多」四大特點。他表示,2000年來台時參觀尚在興建的宜蘭傳藝中心,心中便大受啟發,種下了復興非遺的種子,雖說大陸起步不算早,但以2003年申報非遺的古琴為例,60年代全國普查僅80名演奏者,到今年初估已有千萬名古琴學習者,儼然成為新時尚,即可知成效。

今年的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活動,田青規畫邀請了青海的非遺傳承人,在中秋連假期間來台,將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出和進行快閃表演。田青指出,青海的多民族文化豐富迷人,每年的「花兒會」可見滿山遍野的男男女女,圍成圈即興漫唱。「黃南藏戲」已有300年歷史,戴著面具演出,形式十分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