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BC肝病人卻肝功能指數高 免疫反應惹的禍

四十二歲的吳小姐本身沒有B、C型肝炎病史,兩年前健康檢查時,發現肝功能指數升高,然而卻找不出原因。後來至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進行就醫,透過檢查顯示其A-MA指數及膽固醇指數較高,醫師診斷為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經藥物治療並追蹤一個月後,吳小姐的肝功能指數明顯下降,目前持續追蹤治療。

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李斯凱表示,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是因為人體免疫反應異常,使得肝臟分泌的膽汁滯留,進而無法代謝有害物質,導致肝臟發炎和纖維化,最後可能形成肝硬化。目前造成免疫反應異常的原因不明,推估是基因遺傳與環境因素共同造成(見圖)。

李斯凱醫師表示:多數病人初期沒有症狀,僅部分病人會出現疲勞、皮膚發癢等情形;晚期症狀較為明顯,包括:右上腹疼痛、肌肉或關節疼痛、黃疸、浮腫、膽固醇升高、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延誤病情,而AMA粒腺體抗體檢查可協助診斷自體免疫所引起的肝臟疾病,尤其是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肝炎疾病,幫助病人及早發現。

李斯凱醫師說明:由於肝臟受損是無法痊癒的,因此治療方式著重於減緩疾病惡化的速度、緩解症狀以及預防併發症的發生,而現行的藥物治療對於疾病初期的病人效果較好,若到了晚期就必須面臨肝臟移植的難題。

李斯凱醫師提醒,定期檢查能幫助掌握肝臟健康狀況,如能及早發現異常,就可以在疾病初期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降低面臨肝硬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