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崛起,西方要「對抗」還是「共存」?經濟學人:兩者風險皆達歷史新高

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二十大)將於16日登場,《經濟學人》近日順勢推出「中國」專題報導——「分裂的世界」(The world divided),內容直指隨著中共近年經濟快速成長、核武庫大幅擴充,以及達成「全面脫貧」的成就,與中國對抗與否的風險皆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民主國家正面臨極為艱難的抉擇。

在《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7篇的專題報導中,一篇以〈對西方民主國家來說,避免與中國衝突的代價正與日俱增〉(For Western democracies, the price of avoiding a clash with China is rising)為題的文章指出,雖然北京正面臨越來越多來自西方民主國家的批評,但中共並不會理會這些異議者,這就如同在一艘行經暴風雨的船上,乘客徒勞地與舵手(暗指習近平)爭論何種路線最為安全。

對此,北京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中心」(CISS)研究員周波表示,美國無法應對一個「如此不同、如此強大且快速崛起」的中國,「它自然會先恐慌,接者則是過度反應。」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朱鋒則稱,許多中共高層及曾欽佩西方的知識分子皆認為,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偉大成就視而不見」,並且「惡毒地」將中國汙名化為威權主義。

朱鋒更直言,部分中國人過去將冷戰後主導單極時代的美國視為「良性霸權」(benign hegemony),但這些如今早已成「妄想」。一位駐北京的歐洲外交官也坦言,聽聞北京官員說出「無論中國做什麼,西方都不會接受」等抱怨言論,使其聯想到1920至1930年代的大日本帝國,兩者散發出相似的仇外情節。

對抗派:實力決定一切

《經濟學人》表示,中國官員如今也能更明白地指出,當前的國際秩序在哪方面令北京感到不公平和無法容忍,而這些官員又可依其主張不同分為兩派。其一即為對抗學派,認為「實力決定一切」、「贏家才有權制定規則」,而長期作為全球規則制定者的西方,現在也露出道貌岸然和虛偽的真面目,快速崛起的中國很快就會取代西方,成為國際秩序的新霸主。

然而,這種中國與西方的對抗局面,對許多國家來說卻是頗具破壞性,尤其是亞洲國家,因為它們通常會把經濟利益置於北京的政治霸凌之上。但對自由民主國家來說,此情況顯得更加棘手。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9月曾向法國大使們表示,美中對抗大幅度地主導當前地緣政治是「有問題的」,因為這導致中國將普世價值視為美國用來對抗它的工具。《經濟學人》對此也表示,隨著北京對西方的攻擊逐漸清晰,試圖與美國保持距離以捍衛「啟蒙價值」的法國,如今必須做出選擇。

解放軍的直升機編隊。(中國軍網)
解放軍的直升機編隊。(中國軍網)

解放軍的直升機編隊。(中國軍網)

合作派:雙方仍有機會避免衝突升級

另一派中國官員則主張與西方議價談判,期望雙方關注彼此的共同利益,避免因意識形態而產生的衝突。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者賈國慶表示,外國人當然有權對新疆問題發表意見,他也承認北京的部分政策確實過於「嚴厲和強硬」,但美國及西方並沒有因此採取平衡觀點,反而對其祭出制裁,令其深感不滿。

賈國慶直言,儘管美國槍枝暴力問題令人難以容忍,再加上美軍佔領阿富汗20年造成巨大上害,但都不足以讓中國認為自己有權對美國實施制裁。他也強調,中國未來若成為超級大國,必然會在某些議題上與西方趨同。以中國在氣候變遷上的「分裂立場」為例,北京一邊會像「貧窮落後國家」那般捍衛其經濟發展權,一邊則會像先進國家關注全球碳排問題。

賈國慶認為,中國恐怕不會效法前蘇聯(Soviet Union),走上一條經濟自主、與西方對抗的道路,而是選擇完全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不過他也坦言,雙方的強硬派往往會相互針對,「在國內,有人誇大了外部的威脅,認為中國必須在所有方面都自給自足。在國外,來自西方的敵對勢力,尤其是美國,正試圖與中國經濟脫鉤。」

北京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中心」主任達巍也強調,中美關係並非注定要在民主與威權之間進行「黑白鬥爭」。儘管中國官員和民間對西方及美國有諸多不滿,以及西方對北京看法過於簡化的問題加劇,但他仍在美中之見看到許多避免衝突升級的機會。

北京展覽館展出的習近平事蹟。(美聯社)
北京展覽館展出的習近平事蹟。(美聯社)

北京展覽館展出的習近平事蹟。(美聯社)

西方面臨兩難:「抗中」或「共存」?

《經濟學人》則認為,對抗學派過於沙文主義,恐怕很難使眾人信服,而且這種「中國第一」的世界觀與戰後秩序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對比。在1945年後的幾十年裡,美國領導涉及理想主義和其自身利益,光對移民保持開放態度,就讓美國人的領頭姿態廣受國際社會接納。

相較之下,在習近平治下的中國採行民族主義,顯然不利於其與外界交流。《經濟學人》引述一位德國官員的說法指出,2014年時任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宴請習近平時曾說,由於歷史發展緣故,德國有義務對較小的鄰國展現慷慨大度。聽聞後習近平表示,歷史給了中國人不同的教訓,當中國還是「好人」的時候,被鄰國及敵人佔盡好處,因此現在絕不輕易向他人讓步。

《經濟學人》表示,如今連看似慎重、具有建設性的北京官員都認為,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充滿破壞性,那麼各國政府若想與中國共存,恐怕得像19世紀的政治家一樣,冷漠地權衡國家利益的同時,也可能選擇扼殺人民部分的個人權利。但《經濟學人》也告誡,如果自由民主陣營拒絕與中國交流談判,持續堅守普世價值,中國的野心恐怕會使國際社會分裂。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