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天災,平安是最安全的選擇

作者:賈新興博士(氣象專家)

照片來源:中央社
照片來源:中央社

媒體「恐」字訣

5、6月是台灣的梅雨季節,梅雨季的到來除了宣告台灣降雨季節的開始,也揭開了台灣暴雨的序幕!這時候的媒體則是啟動「恐」字訣,斗大的標題報導「致災梅雨又來 至少炸一星期」、「梅雨鋒面賴著不走 暴雨炸彈恐再襲」…這樣的恐怖標題,點進去詳看,常發現內容和標題不符,也對讀者傳遞了不正確的資訊。

正確而完整的資訊內容對於災害性天氣資訊的傳遞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不論是小百姓或是防救災一線的人員或是決策者來說,媒體斗大的「嚇」標,牽動了所有人的神經,也「錨定」了人們的心理,這是踏出了錯誤的第一步!

深深盼望,媒體朋友在這攸關生命財產安全的議題上,擔起社會的責任!

致災的降雨迷思

每當預告梅雨鋒面到來時,「致災」的降雨是常見的用字。雨下得大確實可能升高造成災害的風險,但從實際的災害發生來看,導致災害發生的觸發因子很多,人為因素、地質環境因素及天災的發生等。發生在今年端午假期蘇花公路的坍方,就是一個例子。雨不用下太大,道路依舊坍方。而這次的坍方也讓許多到花東旅遊或返鄉的朋友,無法返回工作岡位。為了疏運大量返回工作崗位的朋友除了啟動海運的輸運外,更有人說這是他一生難忘的環島之旅。

災害發生的風險,主要由天災的發生,例如颱風、豪雨或地震、災害發生的區域(暴露度),以及該區面對天災的能力,也就是脆弱度(脆弱度類似人的抵抗力)三者的交集所形成。天災是否發生不是我們能決定的,發生在哪個區域也非由人來選擇。但如何提升防災抵抗力,卻是我們可以做的。

要降低天然災害對我們的影響,除了瞭解居家環境過去曾發生什麼災害、備好災難急救包、熟悉周邊的避難區、平時演練,以及做好減少災害發生的動作。內政部的深耕計畫做過許多調查,也出了許許多多的淹水潛勢地圖,也辦了許多的社區防災宣導。各級學校辦防災演練,幼兒園也填過防災避難資料卡。這些都很重要,但少了一份引導孩子或是大人們關心這片土地、認識這塊大地的初心!

面對災害 自助和人助

當災害可能發生時,例如發布土石流紅色警戒時,政府必須進行強制的疏散撤離。過去時常看見民眾死守家園的決心,堅持不願撤離家園的畫面。但經歷一次一次的災害,透過政府的宣導這樣的畫面已經不多見。靠著政府發布預警、停班課資訊也讓民眾不自覺的變成被動式進行防減災的動作,有時宣布停班課但卻無風無雨,民眾則出門逛街看電影;沒有宣布停班課出門卻是大風大雨,則是抱怨連連。目前預報仍然存在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如何提高民眾自身的風險意識,是未來防減災可以加強的方向。

自助和人助像是自行車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梅雨季結束,接下來準備進入颱風季,對於媒體有個小小的期待:在這攸關生命財產安全的議題上,擔起社會的責任!對於每個個人:面對天災,平安是最安全的選擇!

《網友觀點》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
http://goo.gl/iRPx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