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態危機 民團籲推廣「生態綠領」 成為台灣護國神山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動植物瀕危的議題,民間團體今天(1日)發起「照護自然的生態綠領就業」訴求,呼籲政府應建立照顧自然環境的「生態綠領」就業培訓與媒合平台。

由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等19個民間團體,1日在台北NGO會館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健全專門照護自然環境的「生態綠領」就業環境,並設立跨部會的「綠領」就業平台,讓「綠領」成為台灣真正的護國神山。

中華民國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于玻說明,所謂的「綠領」,就是將維謢生態環境,做為一個專業化的職業。將大自然比喻為人體的話,為了維護健康,就必須有健檢、治療、照護等不同專業工作;同樣的,照護自然也必須要有專業的職業與技能。黃于坡說:『(原音)包括像是生態調查、或者生態評估、生態檢核還有一些環境營造,現在這些事情大家已經認同,這都是合理的一個工作,但是說的人多、做的人少,這些事情來講的話必須要專業化,讓更多人來參與這件事情,而且它應該是一個有尊嚴的工作,而不是大家閒暇之餘去做的一個這行為。所以我們就希望,有一個這樣子的一個「綠領」的一個推展。』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則舉例,過去一條的步道工程就要花費上千萬,用「工程發包」的方式做一次性整修;但如果是用「僱用人力」的方式招募「綠領」,同樣的預算可以讓十幾個「綠領」去維護步道,一年下來維護的步道就不只一條。徐銘謙說:『(原音)過去都是用硬體的方式,可是在因應極端氣候的發展之下,其實我們需要更有韌性的思維,也就是說綠色基礎設施,取代灰色基礎設施,以軟體取代硬體,以人力來取代工程發包的方式。那相信他在我們既有的資源,重新地運用,就可以創造很多很好的生態綠領就業機會。』

民間團體也表示,在國發會公佈的「2050淨零排放」戰略目標中,只見到「淨零碳排」,卻不見「生物多樣性的淨零損失」目標。關係到國土保育與自然資源管理的國土署、國家公園署也似乎完全置身事外。政府應在淨零排放的目標下,將照護自然的人力工作,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推展納入範疇。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步道不僅有文化還有神話 小野:努力認證其無形資產
淨零排放「不可能的任務」? 彭啟明:還是要努力嘗試
碳中和基地揭牌 彭啟明:氣候變遷要落實氣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