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熱播後台灣的遺物整理現況 揭開台灣遺物整理的面紗

生活中心/洪正達報導

往生者離去後,遺物怎麼妥善的安置是相當重要的課題,「遺物整理師」這個行業也應運而生。(示意圖/Pixabay)
往生者離去後,遺物怎麼妥善的安置是相當重要的課題,「遺物整理師」這個行業也應運而生。(示意圖/Pixabay)

對於不善整理的人而言,整理自己物品已不容易,更何況是整理親人離世後的遺物。作家村上春樹曾形容「遺物是亡者曾經遺留下的影子」,遺物上的情緒及親屬賦予的情感價值,是一段關係的延續。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使相關議題受到關注,但在台灣,遺物整理的現況卻鮮為人知;中華心希望空間整理顧問協會的整理師們分享其經驗,揭開遺物整理的神秘面紗。

雖然韓劇引發熱議,但台灣人面對生死的觀念較為保守,遺物處理多仰賴親屬。然而,當內心脆弱時,單純的斷捨離未必適合每個人。不少民眾會因情緒、體力或遺族眾多而難以有共識處理遺物,因而尋求專業整理師的協助。
相較於一般居家整理,遺物整理師的主要工作是處理委託者的情緒。在正式進入案場前,通過傾聽、詢問和溝通,釐清委託者與往生者的關係與需求。但每個個案都不同,因此更仰賴整理師的同理心與觀察力。

協會整理師們表示,「其實並不是每個遺物整理個案都是哭哭啼啼的。」根據委託者的身份背景、宗教和情感連結不同,需求也不盡相同。有些委託者可能因外在因素急於清空房子,有些則希望盡量保留所有遺物。協會理事長何安蒔表示,單純的斷捨離在這個情境下並不適用,專業的整理技巧反而會被放在很後面。

中華心希望空間整理顧問協會理事長何安蒔就說,遺物整理師不為遺物決定去留,更多的是陪伴。(圖/翻攝畫面)
中華心希望空間整理顧問協會理事長何安蒔就說,遺物整理師不為遺物決定去留,更多的是陪伴。(圖/翻攝畫面)

協會理事長何安蒔分享其經驗,如在某案中,委託者因需進行房屋買賣急於清空房屋,雖他與逝者血緣上親近,但與逝者關係疏遠多年,因此情緒平穩甚至冷漠。對於遺物,該委託者難以抉擇去留,詢問專業建議。何安蒔表示,她在此案中更像是「特助」,不為委託者決定去留,而是協助其了解如何處理屋內物品。

在實際執行遺物整理時,有些委託者會在屋內走動找尋回憶,而這位委託者全程待在客廳。當找到逝者收藏的物件時,他表示不需過目,直接清運掉即可。何安蒔遵循其意願,不過問、不評斷。遺物是逝者生命的痕跡,留下或丟棄遺物的行為無法被定義,只有活著的人才能賦予其意義。遺物整理的本質是道別,整理師的工作則是協助在世者繼續人生。

往生者與在世者間也有親疏遠近,遺物整理師甚至提供情緒的保護網。(示意圖/pexels)
往生者與在世者間也有親疏遠近,遺物整理師甚至提供情緒的保護網。(示意圖/pexels)

每個個案狀況不同,執行遺物整理時無確切的SOP,需要觸及的層面也較一般居家整理案件更廣泛。整理師需成為委託者情緒的保護網,有時則需提供外部視角,協助委託者完成需求。整理師不隨意為委託者賦予物品意義、決定去留,也需考慮委託者丟棄物品後是否會後悔。部分個案中,若委託者對物品去留猶豫,可將猶豫物品保留待時間沉澱後再決定。中華心希望空間整理顧問協會朱靜珊補充,遺物整理師是否接案取決於看待生命的角度是否宏觀。「不要帶入太多情緒,全力以赴陪伴委託者,給予祝福,然後輕輕放下。」

遺物整理不像一般居家整理廣為人知,原因之一是整理師不會將之作為作品集,多數委託者也不希望故事被公開。有些委託者為紀念逝者,主動希望記錄整理過程。但何安蒔直言,遺物整理是主觀且私人的,無法輕易被複製。她希望遺物整理的觀念能被更多人認識,讓有需要的人在不知該如何處理時多一個協助的管道、選擇,同時也感謝多次支持協會公益整理案件鐵坊家具數次捐出鐵架。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採購經理控好市多「強迫離職」公司反控已領走353萬 意外揭優渥薪資
雲林男墜阿里山公路崖底600米終尋獲…遺體流落12天終於可回家
敬酒大混戰!工程包商店內打到店外還拿刀、磚塊傷人 快打警趕抵逮人
警消「十六蹲」太養眼!旗山分局正妹警不落人後 「一字馬」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