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退之專欄】自我檢視看看有沒有種族偏見

台灣勞動部最近透露,可能要引進10萬名印度勞工來台,引起不小的反對聲浪,也有呼籲大家不要有先入為主的「偏見」。你對膚色比我們深的民族,有特定的偏見嗎?有種族偏見的人是否有哪些特徵呢?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心理學家》 (American Psychologist) 的<誰有偏見,對誰有偏見?五大特徵和普遍偏見>(Who is prejudiced, and toward whom? The big five traits and generalized prejudice)指出,薈萃分析旨在揭示某些人格特質是否會導致對他人的偏見(Meta-analysis seeks to uncover whether certain personality traits contribute to prejudice against others)你不妨自我檢視看看。
宜人性(agreeableness)特徵與普遍的偏見感呈負相關
Jarret Crawford(新澤西學院)和Mark Brandt(蒂爾堡大學)的研究探討了兩個問題:具有特定人格特質的人是否對大多數不同類型的群體存在偏見(普遍偏見),以及具有對某些類型群體存在偏見的特定人格特質?為了測試這些問題,他們使用了薈萃分析,這是一種結合了多項不同科學研究結果的研究方法。這項研究綜合了四項不同研究(包括超過 7,500 人)的結果。
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宜人性(agreeableness)特徵與普遍的偏見感呈負相關,宜人性較高的人對不同群體的人表現出較少的偏見。他們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開放性特徵與普遍的偏見感受略有負相關,開放性較高的人對不同群體的人表現出較少的偏見。這項研究告訴我們,宜人性特徵較低的人似乎更負面地看待其他人,其中包括對不同類型群體的人表現出更高程度的偏見。
什麼是宜人性?
宜人性是大五人格特質之一,指的是一個人對他人富有同情心、合作性和同理心的傾向。

性格評估中如何衡量宜人性(agreeableness)?

宜人性是許多人格評估中測量的五種人格特質之一。它指的是一個人對他人合作、友善和體貼的傾向。為了衡量宜人性,通常會使用各種自我報告問卷。一種廣泛使用的衡量標準是大五量表 (BFI),它由一系列有關行為和態度的陳述組成。受訪者根據李克特量表對他們同意或不同意每項陳述的程度進行評分。
另一種流行的衡量標準是 NEO 人格量表(NEO-PI),它評估五大特徵,包括宜人性。它由多項選擇題組成,要求個人對其行為和偏好的各種陳述的同意程度進行評分。這些衡量標準提供了顯示個人宜人程度的分數,通常是從低到高的連續範圍。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評估並不是決定性的,但它們可以洞察個人在宜人性方面的整體傾向。

宜人性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嗎?

是的,宜人性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宜人性是大五人格特質之一,指的是個人富有同情心、合作和信任的傾向。雖然人格特質通常被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是穩定的,但研究表明它們也可能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生活經驗、個人成長和社會環境的改變都會導致宜人性的改變。例如,隨著個人的成熟並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觀點,他們可能會變得更加隨和。此外,重大生活事件,例如建立家庭、經歷重大職業轉變或經歷個人困難也會影響宜人性。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宜人性可以改變,但這並不代表個人可以在一夜之間徹底改變自己的性格。宜人性的變化通常是漸進的,並且可能受到遺傳、環境和個人因素的綜合影響。

宜人性高的人有哪些特質?

宜人性高的人往往有幾個特徵。以下是高宜人性個體的一些共同特徵:合作:他們通常願意與他人合作並尋找共同點,使他們成為良好的團隊合作者。
富有同情心:他們對他人表現出同理心和關心,並經常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樂於助人:他們傾向於幫助他人,在需要時提供支持並伸出援手。
體貼:他們深思熟慮並注意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旨在避免造成傷害或不適。值得信賴:宜人性高的人通常被認為是可靠的、可靠的,信守諾言並保持他人的信任。非對抗性:他們傾向於避免衝突和分歧,選擇和平解決方案並在必要時做出妥協。隨和:他們通常有輕鬆愉快的舉止,能夠很好地適應不同的情況並且思想開放。

宜人性如何影響人際關係和社交互動?

關係滿意度:和藹可親的人通常更包容和理解,這有助於提高關係滿意度。他們更有可能以建設性的方式解決衝突,並優先考慮合作夥伴的需求。溝通:和藹可親的人往往是好的傾聽者,並且對不同的觀點持更開放的態度。他們通常善於以非對抗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這可以促進人際關係中的有效溝通和理解。解決衝突:宜人性可以對人際關係中衝突的處理方式產生正面影響。和藹可親的人更傾向於尋求妥協和
這項研究摘要可以納入講座或作為閱讀材料與學生分享,以展示心理科學如何探索人類經驗的多樣性。此資源也可用於鼓勵學生識別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即假設或研究問題、樣本、方法和結果)。可以要求學生找出研究的潛在局限性,並鼓勵他們討論其對我們理解人類行為的影響。關鍵字強調如何將支柱內部和跨支柱的概念納入單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