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承門古蹟巡禮 登城眺望馬公港

記者劉佩倩/專題報導

澎湖因地理位置優越,自古以來即是兵家必爭之地,清領時期因認為澎湖有建軍事防禦功能城池的必要,於媽宮城設有六門,其中,順承門為現今僅存的媽宮城遺址之一,沿著樓梯拾級而上景觀視野廣闊,吸引觀光客登城飽覽眺望馬公港美景,尤其夕陽西斜時,倍增盎然古意,更是一大視覺享受。

防禦要地 軍事、經濟、行政合一

順承門位於馬公港邊的中山路盡西處,上有媽宮古城牆為屏,下臨馬公港灣,建於清光緒年間,於1986年修成今貌,上有敵樓,下為拱形城門;與一般城牆中雉堞會預留方孔作為觀測和射口的方式不同,順承門用澎湖當地所生產的火成岩砌牆身,上面接上咾咕石砌成的城垛,上下兩層中間砌一皮尺磚作為裝飾,再以牡蠣殼灰抹在表面作為保護的作用。

清光緒12年(1886年),閩浙總督楊昌濬及臺灣巡撫劉銘傳親自到澎湖勘查地形後,決定建造媽宮城作為防守的用途,接著由澎湖總兵吳宏洛負責監督製造,在次年光緒13年(1887年)12月動工,歷時1年10個月在清光緒15年(1889)年10月建設完成,這是清朝在臺灣最後興建的一座城牆,而這座媽宮城的建設,也使得澎湖的軍事、經濟和行政中心合而為一。

具重要戰略價值 見證都市發展

媽宮城建城面積約26公頃,共設有東、西、南、北、小西、小南等6座城門,並分別命名為朝陽門、大西門、迎薰門、拱辰門、順承門、即敘門,目前澎湖媽宮城遺跡僅剩下順承門、大西門兩座城門及部分西段的城牆,而順承門是目前媽宮古城殘蹟中唯一保存的門樓建築,也是2級古蹟。

媽宮古城歷史雖然不及其他古城長,然身為受中法戰爭影響而興築的城,且見證了數次重要戰役與都市聚落的發展,是臺灣海上防禦的代表,與臺灣本島其他清領時期興築的城相較之下有其特殊性,完全以軍事考量而建,可見其戰略位置與軍事價值的重要性。

順承門為現今僅存的媽宮城遺址之一,若想要眺望馬公港的美景,登上順承門的敵樓是不錯的選擇。

順承門運用澎湖當地所生產的火成岩砌牆身,再接上咾咕石砌成的城垛。

順承門敵樓全景。

順承門簡介,讓遊客更了解順承門的歷史。

順承門上景觀視野廣闊,吸引觀光客登城飽覽眺望馬公港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