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孩子異物「卡管」一味禁止不如從小安全教育

文/李佩璇、張益勤

「媽媽,我的耳朵好痛喔!」當孩子說喉嚨痛、耳朵不舒服時,大部分家長會猜想孩子感冒了。但是除了生病之外,異物跑進鼻子、耳朵,吞到肚子裡也可能有類似症狀。遇到孩子身體吞食、卡住異物時,該如何判斷和處置,才能避免造成更大傷害?

最近有孩子到遊樂場的決明子池玩耍,小身體埋進決明子池,細小的決明子一不小心跑進耳朵裡,因為位置太深,最後送醫全身麻醉才能取出,讓家長十分心疼。這種異物掉入孩子耳朵、鼻子,或是誤食各種物品的事件時有所聞。專家表示,一味禁止孩子不能玩並不能完全杜絕危險,大人應該盡保護和安全教育之責。

遊戲都有風險,安全教育和父母把關缺一不可

如果孩子想要玩,決明子池、沙坑或球池哪個最安全?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認為:「沒有絕對安全的材質,每個遊具都有風險,家長應思考給孩子正確的安全教育,還有家長本身的警覺性都很重要。」

當然,場地管理者也必須提醒遊具可能有的風險,以決明子池為例,應告知幾歲以下的孩子需要家長陪同才可玩(避免誤食),不可平躺、不可將頭埋入等規定。家長也可以保有警覺性,當孩子從池中遊玩結束後,檢查一下小朋友的耳朵、鼻子,是否有異物卡住,若有不對勁馬上處理。

林月琴認為,所謂安全教育並非什麼都「不要玩」,球池、決明子池和沙坑等,都是讓孩子探索的好機會,「還是鼓勵孩子多探索,若因為覺得危險就減少嘗試各種遊戲的機會,有點可惜。」因此重點在於如何正確、安全的使用遊具,不管是去到公園、遊樂場,家長的事前教育和示範都很重要,此外,場地管理人一定有責任維護場地的安全,並且要告知所有遊戲、遊具的風險,不過,再好的場地百密也可能有一疏,孩子開始遊戲前家長可先巡視一下,這些遊具有沒有破損、尖銳等危險之處,若沒有發現,受傷後辛苦的還是小朋友。

3歲以下容易有異物入侵傷害

長庚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漢屏表示,3歲以下的孩子容易有誤食各種小東西的機會,最常見的異物吞食就是零錢,「5元、1元這些比較小的可能會吞進去,也常遇到吞下10元、50元結果卡在食道,就要快點請醫師夾出來。」

最好的預防就是把家裡的小東西收乾淨,吳漢屏提醒,因為幼兒跟大人的身高不同、視線也不一樣,常常會挖出意想不到的東西玩,家長收拾家裡時要蹲下來仔細看看,是否有遺漏的地方。

另外則是孩子在「混齡」的狀況遊戲時,也可能增加異物吞食的風險,不管是在親戚家、外面的遊樂場所,年齡較大孩子如果帶了有細小零件的玩具,可能在遊玩過程中脫落,要小心3歲以下的孩子抓了就吞進肚子。

如果仍然不幸遇到孩子被異物卡住,該如何判斷和處理?

1、孩子呼吸有異、胸痛、腹痛,家長需提高警覺

因為家長不可能24小時盯著孩子,有時候孩子吞下了玩具、把BB彈塞進鼻子裡,甚至是自己也沒發現的異物掉入耳朵、鼻子,就要靠家長的觀察發現。年幼的孩子可能還不會溝通塞入、吞食了哪些物品,若出現異常哭鬧,或是呼吸有雜音和喘鳴聲,家長應該特別警覺;而大一點的孩子若表達想吐、胸口痛、肚子痛、喉嚨痛、沒辦法呼吸,或是家長發現孩子只用嘴巴呼吸、突然聽力變差、什麼都吃不下等,都要儘速就醫檢查。

除了3歲以下的孩子,就算年紀比較大的小孩,也有異物吞食或小東西跑進鼻子或耳朵的可能,當孩子表達身體不舒服時,家長也要將異物入侵當成懷疑的選項,小朋友可能在玩的時候不小心吞進物品,怕爸媽會罵不敢講,拖延就醫反而造成傷害。

2、肉眼看得到且伸手可及,才能自行處理

大孩子常見的異物入侵是魚刺卡在喉嚨,如果魚刺靠近口腔,家長看得到且用手就可以拔除,才能自己處理。包含魚刺的其他小東西,只要卡在食道、耳朵、鼻子,就算看得到,家長也不要自行用工具去挖、去推,愈挖愈深會造成更嚴重的傷害,甚至是呼吸道和耳膜聽力受損。

3、尖銳物、電池類、磁性小物「卡管」,必須立刻送醫

吳漢屏解釋,大部分已經被吞進肚子,醫師判斷沒有立即危險性的小東西,像是鈕扣等物品,醫師可能會觀察之後讓孩子自行從腸道排出,但有些物品具有高危險性,一定要立刻處理,像是尖銳的別針、迴紋針,有化學腐蝕及放電傷害的電池,或者卡在食道和鼻子裡的任何東西,只要發現就要立刻找醫師處理,甚至孩子已經出現強烈不適的症狀,就要馬上送急診。「有些家長會忽略玩具上的小零件、可拆卸的鋰電池等,這些有危險的玩具和物品千萬不可以給孩子玩。」

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急診科主治醫師陳舜任,就曾遇過小孩把電池塞進鼻孔的急診案例。陳舜任表示,家長平時要多注意小孩手上的東西,譬如硬幣、別針、小型玩具、電池等,「或是像前陣子流行的巴克球,因為具有磁性,若是不小心誤食,兩顆球以上就會吸在一起,便有腸胃道穿孔的風險」,建議家長不能大意。

希望孩子玩得開心,安全教育和家長的保護缺一不可,且要依照年齡有不同做法,林月琴提醒,未滿3歲的孩子當然保護為主,但也要花點時間做安全教育,即使可能一知半解,也應從小讓他慢慢習慣。然而不管幾歲的孩子,都需要家長花心思疏導和教育,如果只告訴孩子「全面禁止」,小朋友反而會更想去做爸媽說「不准」的事情。

更多親子天下報導

輪到你當父母,如何拿捏「剛剛好」的管教?

孩子要的只是一個「普通爸媽」

帶男孩的媽媽跟帶女孩的媽媽,就是過著不一樣的生活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