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取而今現在/魯先聖

魯先聖

宋人朱敦儒有一首《西江月》,把人生的境界寫盡了: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無拘無束無礙。青史幾番春夢,黃泉多少奇才。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尤其最後一句“領取而今現在”,我們如果能夠把眼前的這一刻過的怡然自得,不就是得到了人生的大自在嗎?

有人問我:一個人的成功,是否可以預見?我說,當然可以。看看我們的世界吧,每個人最大的才能,最高的力量,幾乎都是潛伏在內心深處的。而這種超凡的能力與才幹,並不是一定會爆發出來的,它需要一個契機才能喚醒。這個契機,就是世界會把一個重大的責任和使命放在一個人的肩頭,驅使他陷於絕境,迫使他調動起堅韌的自信、自恃、解決問題的智慧。所以,當你承擔起巨大的使命,或者深陷絕境,你應該用無比崇高的心情歡迎它,因為這正是你的生命中偉大的預見。

很多人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可救藥,帶孩子到我這裏來。我說:不論你認為孩子的資質如何,你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孩子。貝多芬學小提琴時,總是難以掌握技巧,老師勸他改行,認為他絕對不適合學習音樂。愛因斯坦的少年時代更加糟糕,老師判定他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子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強制退學,長大以後申請瑞士聯邦技術學院也被拒絕。羅丹的少年時代更加可憐,藝術學院三次都沒有考進,他的叔叔結論說“孺子不可教也。”

偉大的人物,似乎開始總是這樣懵懵懂懂的,你怎麼能夠確定你的孩子不是他們中的一個呢?

義大利歌唱家帕瓦羅蒂,被稱為國際歌劇舞臺上的第一男高音。他具有十分漂亮的音色,在兩個八度以上的整個音域裏,所有音均能迸射出明亮、晶瑩的光輝。可是,誰能相信,帕瓦羅蒂不識樂譜。

也許,正是因為他不識樂譜,他才不受制約地突破所有的規範,把自己的天才發揮到極致。

其實,我們很多人也天賦異稟,但是因為所謂的專業規範,而被扼殺在了搖籃裏。

非常欣賞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一句話: “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的圈子全是消極頹廢、憤世嫉俗或者打發日子的人,就要儘快“升級”你朋友圈。與智者同行,如果你的圈子全是陽光向上、遇到困難依然無畏前行的人,就要堅定地長期“駐紮”,同舟共濟。

央視的一位主持人採訪王健林,遲到了3分鐘,王健林當著她的面,坐上車絕塵而去。這位主持人感慨說:一分鐘不等,一點臉不給。 網路上流傳著一張王健林的行程表。這位1954年出生已經70歲的中國首富,淩晨4點起床健身,然後飛行6000公里,出現在兩個國家、三個城市,最終,晚上7點趕回辦公室,繼續加班工作。

有青年人說:“最可怕的事情,是人生事業已經抵達巔峰的人,居然還比我更努力!”

青年人,知道成功的密碼了嗎?

陶行知先生有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這與《論語》中曾子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很欣慰自己始終沒有做時間的僕人,而是成為了時間的主人。

多年以來,我科學規劃時間,每天淩晨4時起床,先是冷水浴、洗漱,然後開始或讀書,或書畫日課,或寫作,到7時半左右,人們普遍起床的時候,我已經工作了3個多小時了。這是我自青年學生時代就養成的作息習慣。前不久,見到我中學時期的同班同學,他還回憶說,那時候我每天淩晨4點從宿舍起床,端著一盞罩子燈去教室學習,無論冬夏,無論風雨,堅持不懈。同學們開始有不少人效仿,也隨我起床去學習,可是後來,越來越少,漸漸又恢復到我一個人了。 從學生時代到今天,每一天,我用淩晨的這3個多小時,讀書、寫作,練書畫,白天與大家一樣工作和生活,從來沒有間斷過,中年以後,我靠每天的幾個小時,日積月累,創作出版了53部文學著作,建立起了自己壯闊的文學和書畫藝術世界。 常常有人問我,淩晨,特別是冬天,誰不願意戀被窩啊,你怎麼能起的來?你為什麼有這樣的意志? 我說,看起來很難做到的事,其實,只不過每天的一秒鐘意志而已。淩晨4點,生物鐘提醒我該起床了,這個時候,我也同樣有起還是不起的較量。一秒鐘,我想,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難道起床還需要猶豫嗎?就是這一念之間,每一天,我都選擇了起床。事實上,不論天氣多麼惡劣,一旦從被窩裏坐起來,穿上第一件襯衣,你就再也不願意躺下了。

就是這一念之間,當選擇學習還是玩樂的時候,我選擇了學習;當懶惰與勤奮抉擇的時候,我選擇了勤奮;當放縱還是自律相遇的時候,我選擇了自律;當選擇善舉還是私欲的時候,我選擇了善行。

這一念之間,每天給了我3個小時的時間,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業。前幾年,我寫長篇文史傳記《陳寅恪傳》、《100位傑出的中國母親》等,都是在早晨完成的。每天早晨寫兩千字或三千字,日積月累,一年下來,一部20萬或者30萬字的作品就完成了。

我常常對朋友和讀者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個人,不論是誰,如果能在一輩子裏每天拿出兩個小時做同一件事情,這個人,必定能成為那個領域的傑出人物!而那些沒有成功的人,或者犯下大錯的人,也不過是一念之差的錯誤或放縱罷了。

一念之間,我做到了,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

6月13日,傑出的藝術家黃永玉先生去世。黃永玉18歲時,與弘一法師在泉州開元寺一段對話頗似禪語:“你送我一幅字吧!”“我給你寫一個條幅,記住,四天後一定來取。”當黃玩耍一周再回來,法師已圓寂,側身躺在床上,像睡著一樣。寫好的條幅卷放在桌上:“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人生萬苦,有時錯過就是永別了,黃永玉得大師點撥而開悟,從此投身藝術事業而終得大成。

如果看一個人一直在做一件事,說明他成了專業了,也說明他有實力了;如果他不行,僅僅是個票友,早就出局了。

一個人受尊重的程度與其所在的行業無關,和所在的行業自己取得的成就有關!

很多年前,一位家是濰坊的朋友來訪,他辭了教師的職業來濟南,矢志要成為作家。他暫住在消防局的戰友免費提供的一間宿舍裏,去對面的網吧裏給報刊發電子郵件投稿。他已經接近40歲,家裏有一個9歲的女兒,妻子是農民。他也沒有謀生的職業。我問他,你既然以寫作為業,現在一個月能有多少稿費收入?能每月給家裏幾千元養家嗎?他很慚愧地對我說,魯老師,我的稿費收入要以年為單位說啊,有時一個月也無進項,很窘迫。我沉思很久,告訴他:立志從事寫作可以,寫作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但是,你既然已經做了很多年,還是目前這個狀態,不要說養家,就是養自己都養不了,只能說明這個職業不適合你,回家該做什麼做什麼吧。

中國人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其實,只要去做,你照耀到別人身上的光芒,會以百倍的光亮反射回你的身上的。常有文學青年問這個問題,你創作的靈感從哪里來? 我說,我從來不在意靈感的問題,我只是珍惜與每一個人的相遇。在我看來,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探險。不論他們是貧窮還是富有,不論是擁有權勢還是普通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和故事。

後來,他給我打電話,說他已經坐上回家的長途車,準備去做小生意了。 這個人,從此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是,我相信他會找到自我,有適合自己的生活了。

大格局不求完美,老天不會讓一個人把好事占盡,任何人都有難以克服的煩惱和痛苦,別人的那一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笛肯生說:“如果我能彌補一個破碎的心靈,我便不是徒然活著。如果我能減輕一個生命的痛苦,撫慰一個創傷,或者令一只離巢小鳥回到巢裏,我便不是徒然地活著。”

我一直喜歡《舊約·傳道書》中的一段話:“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意思是已經發生的事還會再發生,已經做過的事還會再做,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雖然,有些好的機會錯過了,但是,我不遺憾,不後悔,並堅定地相信,只要有一顆耐心,只要繼續努力,總會還有更好的時機。

《西湖佳話》裏有一首詩,充滿禪意:“邪邪正正術無邊,奇峰主處尚有天。寧在人前全不會,莫在人前會不全”。這句話的含義是,不要在人前裝懂,如果不知道就直接說不知道,不要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賣弄自己的才華,否則只會讓自己更加丟臉。平時在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很多,一知半解卻一味賣弄,最後落得個貽笑大方。

非常喜歡這樣一句話:跟著你的熱情,財富將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