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嘸藥!偏鄉長輩「認藥」拒換 社區藥局壓力山大
爆發缺藥潮,不少患者拿著處方箋到社區藥局,領不到藥,不得不使用替代藥品,不能接受的只能回到大醫院,而住在偏鄉的老人家,有很多人都要固定拿慢性病的藥品,要跑一趟市區,實在不容易,藥師表示,許多藥物都優先分配給大醫院,剩下的才輪到社區藥局。
爆發缺藥潮,不少患者拿著處方箋到社區藥局,領不到藥,不得不使用替代藥品,不能接受的只能回到大醫院,而住在偏鄉的老人家,有很多人都要固定拿慢性病的藥品,要跑一趟市區,實在不容易,藥師表示,許多藥物都優先分配給大醫院,剩下的才輪到社區藥局。
控制血糖不僅能從飲食下手,走路也可以!營養師李婉萍分享,門診病患只要發現血糖變高了就會去走路1小時,血糖瞬間從原本的180降到110。李婉萍大讚,肌肉可以吃血糖,「不管哪種運動型態對血糖都有幫助,尤其是有氧運動!」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再爆4例猴痘(Mpox)本土病例及1例境外移入病例,個案周周爆不停,且疫調調查起來幾乎都問不到關聯性,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今(28)日坦言,由於網路上針對確診者的相關討論熱議不斷,不少病人「擔心講得太多隱私會曝光」,加深了疫調的難度,單純要靠疫調找出潛在的感染者越來越困難,防治策略不得不因應改變。 疾管署下午公布國內新增5例...
脂肪肝是現代人最常見的肝臟疾病,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錢政弘日前於臉書上分享,一個他親眼所見「消除脂肪肝」的驚人案例。一位一年前還患有中度脂肪肝的60多歲婦人,一年後再回來做超音波,肝臟竟完全正常,脂肪肝消失了,不但如此,體重這一年也減下快10公斤,她是怎麼做到的?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50歲江姓民眾本身有高血壓病史,凌晨睡覺驚覺胸部劇痛及左邊頸部撕裂痛感,且疼痛不斷往下延伸到腹部、腰部及大腿,家人發現後緊急送醫,到院時患者已經出現意識改變,急診醫師迅速地診斷出是胸主動脈剝離造成,經搶救後,順利穩定生命徵象,並轉往醫學中心接續治療。 健康生活型態 減少心血管疾病 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指出,主動脈瘤破裂引發主動脈剝離的機會大,主要是因血液衝破血管內膜,流竄到血管外層與內膜中間形成一個假腔,造成全身血液供應問題,導致器官缺氧壞死,是致死率極高的疾病。 其中9成都是高血壓引起,因為高血壓的併發症在腦部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腦出血,在心臟部位則易引發心肌梗塞,對主動脈而言,最大的危險就是導致主動脈剝離。 急性主動脈剝離 緊急積極治療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對於急性主動脈剝離,緊急且積極的治療是搶救生命的唯一方式,依據統計,急性主動脈剝離若不處理,48小時內死亡率將高達50%,其死亡率以每小時約1%的速率增加,因此診斷及治療就如同和時間賽跑一般。 由於主動脈剝離都是突然的發生,不容易發現前兆,醫師提醒民眾平時應注意生活作息和身體的保養,戒菸
國際中心/張家寧報導 人生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健康,然而,大多數人面對到的疾病總是來得突然。國外有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患者或是認知能力剛出現衰退者,兩者皆能從視網膜中的一項指標察
維生素B群除了能夠幫助入眠以外,還有舒緩焦慮、促進新陳代謝等功效,成為不少人定期補充的保健食品。一位女子近日分享,她平時吃完早餐後,都會補充B群和維他命D,讓她感到白天精神更好、晚上好入眠。不過有內行網友發現,女子服用B群時是一次吞下4顆,身體根本來不及吸收,根本是浪費。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亞東醫院副院長、台大醫學系教授張淑雯醫師表示乾眼症是目前眼科門診中極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從健保數據中發現台灣每年新增的乾眼症人數,從2001年的約2到3萬人,到2015年增加至約8到9萬人,可見為乾眼症所擾之病患日益趨增。 隨著年齡增長,發生乾眼症的比例也會攀升。除了年齡之外,研究發現乾眼症還有其他相關風險因子,例如:性別為女性、免疫疾病病友、服用高血壓利尿劑、避孕藥或抗組織胺、抗焦慮、抗憂鬱等藥物,會有較高機率發生乾眼症。而乾眼症患者常見的症狀有:眼睛乾、澀、痠、癢、紅、刺痛、灼熱、異物感(有沙子在眼睛裡的感覺)、畏光、暫時性視力模糊等。雖然這些症狀不至於威脅生命,卻著實影響到平日閱讀和工作的品質,以及駕車時的安全,其嚴重程度可能不下於憂鬱症所造成的困擾。 然而當我們覺得眼睛乾乾的,是不是會直覺地想到用人工淚液、生理食鹽水來幫眼睛「澆水」呢?這樣能改善乾眼症嗎? 淚膜是否穩定,與乾眼症息息相關! 我們平常看到的水汪汪大眼睛,其實不是淚水,而是「淚膜」。張淑雯醫師解釋淚膜為覆蓋在眼球表面的液體薄膜,由外到內分為:減緩水分蒸發的「油脂層」、讓眼表濕潤並讓眼淚附
[周刊王CTWANT] 《極目新聞》報導,張先生透露,26日晚間8時許,80歲的奶奶突然開始頭暈嘔吐,他和妻子趕緊帶老人到鎮上醫院就醫,由於情況緊急,他抱著奶奶進入醫院後,沒來得及掛號就開始找醫生,「有個診室門口掛著『全科』的牌子,我一進來就看到有一名醫生在裡面看手機,我就趕緊過去想...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猴痘再增4本土1境外移入個案!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28)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猴痘確定病例,為4例本土、1例日本境外移入個案,均為本國籍男性,年齡介
雞蛋是多數人三餐的必備食材,甚至每天一顆雞蛋已是日常的依賴~但眼看著雞蛋價格持續飆漲,想多吃一顆蛋、多補充些蛋白質都成了件奢侈的事情!那麼除了雞蛋,我們又能怎麼吃「攝取到同等的蛋白質」呢?人氣營養師高敏敏,便為我們指點「蛋白質飲食」3大攻略!
工作完手指、手腕疼痛,但休息、治療甚至復健也不見好轉,要注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林口長庚醫院風溼過敏科蔡昀臻醫師表示,過去曾經收治一名20多歲男性寵物美容師,因手腕疼痛至復健科求診,治療一段時間未見改善,才檢查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且關節已有侵蝕及融合,手腕幾乎無法彎曲。
[NOWnews今日新聞]現代3C產品推陳出新,無論學生或上班族對電腦、手機或平板等依賴性越來越高,對「護眼」的觀念也越來越重視,營養師廖欣儀指出,使用電子產品過度、睡眠不足或承受過度的壓力時,罹患乾...
本土猴痘案例已累積10例,有一名猴痘個案在社群媒體發文,痛訴染疫需關到痂皮掉落,被關在密閉、無法開窗的病房內長達40天,非常崩潰。有感染科醫師認為,猴痘水泡破掉可能會出現「空氣傳染」,所以有必要在醫院隔離,但對此,感染症權威黃立民認為有兩大致命錯誤,所以不能成為隔離民眾這麼久的正當理由。
本土猴痘例連環爆,由於根據國內現行規定,確診者必須在醫院隔離治療,一直到全身結痂都脫落才可以解隔離,相比鄰近國家新加坡14加7天,或是日本只要自主隔離21天,標準嚴格不少,因此有已經痊癒的病患控訴,當...
有壯男到健身房做重訓,做到一半身體用力轉了一下,突然覺得脖子很痛又感覺頭暈,甚至右半邊身體麻痺,送醫治療發現是椎動脈剝離,所幸及時治療很快得到改善!醫師提醒,根據研究發現,年過20歲,每個人的血管都會
耳鳴是生活中常見的小麻煩,通常幾分鐘內會自動消失,但若是以下3種情況的耳鳴可要特別注意,可能是身體在發出疾病警訊了! (圖片來源 / 康健編輯部) 為什麼耳鳴?常見5原因 • 鼻子發炎:像是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等 • 睡眠障礙:有7成以上耳鳴患者會出現睡眠障礙 • 吃太多藥:大部分的藥都有耳毒性,尤其是抗生素 • 胃食道逆流:胃酸刺激甚至引起無菌性中耳炎或中耳積水,造成耳鳴 • 情緒、精神問題:有耳鳴狀況的人通常容易焦慮、緊張 (圖片來源 / 康健編輯部) 3種耳鳴要當心,可能是這些疾病 1. 最近幾個月才發生的耳鳴 2. 耳鳴持續且愈來愈大聲 3. 單側的耳鳴(許多危險疾病如鼻咽癌、聽神經瘤、梅尼爾氏症,都會有單側耳鳴的症狀) 5招改善耳鳴 1. 避免咖啡、茶、可樂、菸、酒等刺激性食物。 2. 含水楊酸成分的食物要少吃,如蘋果、葡萄、番茄、草莓、小黃瓜、奶油等。 3. 可以喝些具穩定神經系統作用的茶飲,如菊花茶、百里香、薄荷等,可減輕焦慮和幫助睡眠,或可間接改善耳鳴。 4. 體操、游泳或按摩耳朵等有助減輕耳鳴症狀,但效果因人而異。 5. 若有聽力受損者,建議配戴適當的助聽器,幫助接收正
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癌症之一,許多國家都呼籲女性接種疫苗,但其實男性也應當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更準確的名稱應該是「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DNA病毒,會感染人體的表皮與黏膜組織,它有兩百多型,可以分為低危險型與高危險型,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不論男女都會感染,它會造成男性性器官或口腔等癌症。世界衛生組織WHO因此強烈呼籲,不只女性,男性也應定期接種HPV疫苗。
具有抗藥性及致命性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已在美國蔓延開,超過半數的州出現病例,且近半數患者於感染90天內死亡。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將把此傳染疾病視為緊急公共衛生威脅,並認為這對全球健康可能構成嚴重威脅。疾管署則指出,台灣在2018到2022年期間檢出3例「耳念珠菌」感染個案,所幸無人死亡。 外耳道分離出來的病菌 命名為耳念珠菌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2009年日本首次爆發耳念珠菌個案,當時係從病患外耳道分離出來病菌,因此,命名為耳念珠菌。近年來陸續在歐洲、亞洲、美洲、非洲等國傳出病例。以美國為例,2016年到2022年之間,累積2377人耳念珠菌個案,擴及美國華府及30個州,研判病例增加,應與和新冠肺炎疫情有關,耳念珠菌附著在護理衣服、手套及其他個人防護裝備上,進而傳播開來。 具有高度傳染性 常見發燒、畏寒症狀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表示,「耳念珠菌」是一種真菌,依附在皮膚及衣物上,具有高度傳染性,通常侵害免疫系統較弱的年長者,症狀為發燒、畏寒等,短時間內病情加重。在國內方面,羅一鈞指出,2018到2022年之間檢出3例「耳念珠菌」感染個案,1例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位2歲9個月的女童有夜奶跟含飯習慣,全口20顆乳牙中有14顆蛀牙,尤其才剛萌發不久的臼齒也快速地出現明顯蛀洞。女童實施全身麻醉下的全口牙齒重建,歷經4至5小時的治療與麻醉照護,才完成乳牙重建治療,之後在家長配合努力下,女童戒除夜奶,並在牙齒恢復咀嚼功能後逐漸改善「含飯」的壞習慣。 乳牙蛀牙 當心夜奶戒不掉、含飯壞習慣 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醫師李俊育說明,不良的口腔習慣正侵蝕許多家庭「小小孩」的牙齒,那就是「夜奶」。會造成乳牙蛀牙絕非單一因素造成,但以三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蛀牙原因是便是「飲食習慣」,最明顯的就是「夜奶」,如:喝奶喝到睡著、半夜討奶喝、晚上刷牙後仍想喝奶再睡等習慣。 睡眠時唾液分泌減少 齲齒菌種加速孳生 由於人體在睡眠時的唾液分泌減少,酸鹼中和能力大為降低,若牙齒長期處於酸性環境中,一方面齲齒菌種加速孳生,一方面齒質也易被酸侵蝕。而乳牙結構和恆牙相比,前者有較大的牙髓腔、較薄的琺瑯質及牙本質,因此蛀牙的進程更易入侵到顎骨,進而產生囊腫、蜂窩性組織炎等感染問題,幼兒無法口語溝通配合看診,也難以精準地表達不適,導致多家長就醫時的困擾。 含氟牙膏刷牙
不少愛美的民眾,想減肥都會實行168斷食法,認為有助於改善肥胖和脂肪肝,不過最新的研究顯示,168斷食法不能進一步改善體重、體脂和代謝風險因子。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柏賢分享,最重要的還是每天的熱量攝取的控制,而非進食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