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家開講】以小搏大影武者 車庫娛樂創辦人張心望

名校出身,矽谷科技背景,還有新創精神,張心望23歲從史丹佛電機研究所畢業後就開始創業,「開過3、4間軟體公司。」創業路上跌跌撞撞他不以為意,29歲一腳跨進娛樂內容業,看似就要大鳴大放,幾年後卻與背景雄厚的合夥人打官司分手,難免讓他有所不平。張心望捲起袖子,再度從零開始。

坊間曾用失速的史丹佛金童形容張心望,但任何競賽都是比氣長。2015年他創立了車庫娛樂,以貼近人群的挑片眼光,把多元類型電影帶進台灣,短短4年,總票房達10億元,在美商8大片商夾擊下生存下來,也在台灣獨立片商中闖出名號。人家說他失速,他其實用一貫的tempo以小搏大。

走進車庫娛樂,一眼已經看見張心望,這位老闆沒有自己的辦公室。「要辦公室幹嘛,討論事情還要一直跑出來。」大空間裡只有會議室跟長板桌,張心望跟大家一起在長板桌工作,彼此一覽無遺,連稍微可以擋一下的隔板都沒有。

用人看經歷 氣味需相投

他不喜歡說這是美式作風,單純覺得這樣工作起來最有效率,「以前有cubicle(隔間)啊,後來發現那面牆很惱人,因為你還要站起來說話,乾脆拿掉。」他也不太喜歡有階級,他指著坐在較遠處的一位行銷業務,「那個同事她以前賣鬼屋的耶,鬼屋都能賣,當然要用她!」他稱員工是同事。

張心望沒有自己的辦公室,長板桌有他的一個位子,他覺得這樣工作起來最有效率,想到什麼事,抬起頭來就可以直接講。
張心望沒有自己的辦公室,長板桌有他的一個位子,他覺得這樣工作起來最有效率,想到什麼事,抬起頭來就可以直接講。

車庫娛樂看起來是一家片商,「其實外面很多人覺得我們不倫不類,看不懂我們到底是電影公司還是科技公司。」的確,這家電影公司光IT就有7、8人,很多線上系統都是他們自己開發建立。他介紹公司先從人開始,「我們公司都是綠林好漢,我用人喜歡氣味相投。」

張心望自己有名校光環,一路從建中、台大電機系、史丹佛電機研究所畢業,但他用人不太看學歷,他喜歡經歷特別。「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assemble(組成)一個夠特別的team,因為一個人沒辦法做事,一定要團隊。就像打籃球,你再厲害,你一個人也拿不了冠軍。」

建中畢業的張心望從小成績好,不過他直言自己是填鴨教育訓練出來、很會考試而已。(張心望提供)
建中畢業的張心望從小成績好,不過他直言自己是填鴨教育訓練出來、很會考試而已。(張心望提供)

這讓我想到曾在PTT看到一個對電影有熱情的年輕人,分享了一篇到車庫娛樂應徵工作的經驗,下面有好幾個留言附和:「面試就是跟負責人聊天。」「負責人感覺是個奇葩。」「雖然聊完就沒有下文,但還是很謝謝他們帶進來很多好片…」

買片沒公式 付得起就好

好片不一定就是賣錢的片。但車庫娛樂成立3年多來,靠2016年的《屍速列車》賣出新台幣3.6億元一戰成名,之後代理進來的幾部看起來是非主流的電影如印度片《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以光州民主運動為背景的韓片《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也都創下驚人的票房成績。名號打響,大家開始說他選片眼光獨到,還分析其買片方程式,「哪有什麼公式,沒想那麼多。我們就單純覺得那電影很好,然後付得起。可能…我會選比較貼近人群的片子,大概跟我自己的性格有關,那種太深奧的東西我也會…壓力很大。」

  1. .《屍速列車》創下3.6億元票房,打開韓國電影在台灣的市場。(翻攝自網路)
    .《屍速列車》創下3.6億元票房,打開韓國電影在台灣的市場。(翻攝自網路)
  2. 韓國光州事件為背景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題材較嚴肅,也意外賣出3,900萬元票房。(翻攝自網路)
    韓國光州事件為背景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題材較嚴肅,也意外賣出3,900萬元票房。(翻攝自網路)
  3. 《軍艦島》全台票房為6,900萬元。(翻攝自網路)
    《軍艦島》全台票房為6,900萬元。(翻攝自網路)

每次出國買片,張心望都會親自出馬。「《屍速列車》在坎城影展等於是做那種午夜放映,我們看完當下就決定買了。你完全沒想到一部喪屍片會拍得這麼好。有孔劉當然加分,但是故事好更重要,故事才是電影的核心。」當時韓國片在台灣還沒有做起來的紀錄,所以沒什麼人搶,車庫於是拿到發行權。

他說買片的過程很像那種藝術品拍賣會,只是不是公開的。「是你過去喊一個價,他過去喊一個價,價格就可能會無限上升,所以為什麼很多公司做一做就倒了。我們很隨緣,太貴就算了,會設一個限度。就算那部片真的有可能會很好,我們也不見得會碰。」

念史丹佛電機研究所時,張心望常跑去滑雪。(張心望提供)
念史丹佛電機研究所時,張心望常跑去滑雪。(張心望提供)

譬如《與神同行》當初就計畫拍上、下集,所以要買就要二片打包一起買,「真的太貴了之外,因為當時他們只拍完一些片段,光看那些片段,很難保證第一集就會中。萬一第一集不OK,第二集不就等於完蛋了,有可能會一次賠掉二集。」張心望於是放棄。

生於70年代後期,張心望來自杏林世家,家族都是知識分子,對他當然也有所期待。雖然他開玩笑說,家裡應該是很早就放棄他了。「從小到大我就沒有照他們意思做,因為我爸媽都希望我學醫,他們都是醫生,希望我也當個醫生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就好。可是我大概天生安分不了。」

他說自己其實不太喜歡念書,進到圖書館3分鐘,就會度菇(打瞌睡)。「我只是很會考試,國中開始就一直補習,補習班讓你很有效率就可以駕馭考試。你會多很多時間去做其他的事。」

他自爆念台大電機系時,很少去學校。「大二就在惠普工作了,那時候有個老師推薦我進去,一起做第一個網路銀行。大三那年跟一個台北工專的老師在做虛擬實境的東西…」1996年那個網路方興未艾的年代,張心望正參與其中。「比起念書,我比較有興趣做這些,覺得開發出一些東西很有成就感。」

不照框架走 跌跤也硬幹

他去史丹佛念研究所,也只是因為答應了媽媽至少要念完碩士。「我不是很喜歡照著框架走的人,但是你會理解有些框架還是得應付,因為對父母還是要有交代。」

張心望研究所畢業後就沒有正式上過什麼班,一直在開不同的公司。「美國、台灣都有,第一個就軟體公司,在San José(美國聖荷西)啊,那時候隨便找個地方,3個人就創業。美國文化就是這樣,隨便租一個車庫就幹啦!」

「每一次開公司都是悲慘輪迴的開始,想想這也是一個自虐過程,最早都是要找錢,跟銀行貸款、找投資人啊。所以名校畢業有什麼用,你銀行零元的時候,還不是一樣要跑3點半!」

  1. 外界好奇張心望的挑片眼光,他說其實沒什麼公式,就是比較貼近人群而已。
    外界好奇張心望的挑片眼光,他說其實沒什麼公式,就是比較貼近人群而已。
  2. 喜歡打籃球的張心望,沒有特別支持NBA哪一隊。他看球賽喜歡看第4節逆轉勝的賽事,覺得輸贏比氣長。
    喜歡打籃球的張心望,沒有特別支持NBA哪一隊。他看球賽喜歡看第4節逆轉勝的賽事,覺得輸贏比氣長。

但他說這可能就是他比較叛逆的地方,「就是會有一些自己想要做的東西,有一些自己想要實現的方式,即使你可能知道會跌很多跤。」

2006年,張心望曾經受宏達電創辦人王雪紅賞識,與其外甥陳主望合作創立威望國際,一腳踏進了娛樂內容產業。形容自己是「科技背景、業務底」的他,衝了幾年,看起來正是可大展身手、好好打天下之際,卻於2011年與威望拆夥互打官司。

「這件事打擊當然算滿大的,你身上可能有了些汙點,我是沒差,但對我爸媽來說心裡也許會有點疙瘩,也會擔心我。但反正該經歷的,就注定要經歷,也不用想那麼多。」

重整老戲院 韓國學經驗

張心望心中雖有所不平,但覺得換個角度想,這件事還是有正面意義。「就好比你買了一部跑車,一開始非常小心,每天呵護、擦蠟,有些地方連去也不敢去,就怕被刮傷。直到有一天,有個屁孩拿鑰匙給你刮了一下,之後你反而就上天下海,可以到處開了。」

離開了一手創立的公司,2012年張心望擔任了樂聲影城董座,他花2年時間重新裝潢調整這個老戲院,「這裡已經52年了,以前叫做樂聲大戲院。其實它有一個歷史背景在,我還滿希望能讓它有點不一樣的特色。」樂聲影城現在是全台灣唯一24小時營業的電影院,「但半夜時段就需要一些特別的program,譬如一些獵奇、適合午夜看的片。總之我們希望把電影院的一些靈魂做出來。」

提升硬體之外,張心望也希望能把老字號樂聲影城的文化特色做出來。
提升硬體之外,張心望也希望能把老字號樂聲影城的文化特色做出來。

當然,張心望還是沒有忘懷創業,所以才會在2015年,籌了一點資金成立了車庫娛樂。「當時那真的是一點點錢,100、200萬元吧,車庫一開始真的很小啊。我記得一開始我們買的片都是那種新台幣15萬、20萬元的東西,就一些很奇怪的…譬如鬼片啊。發生官司的事,銀行、各方面對你的態度一定是比較保守嘛,資源的取得比較困難。」他說人情冷暖當然有,但是他覺得還好,並不會意外,「電影裡面都有看過啊,不都是這樣演的。」

車庫娛樂從當初6、7人的小公司,短短4年時間,員工變成四十多人,去年與樂聲影城的合併營收達5億元。位在鄭州路的辦公室,當初只有一小層,如今擴充又多租二層。「我這裡位置多好,後面就是捷運北門站、對面就是機場捷運,去哪都方便。對我們這種每個月都要出差的人來說,機捷太重要了。」張心望有很多跨國業務,《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在韓國就是由車庫發行。

  1.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去年開出了1.6億元票房,打破8年前同樣是阿米爾罕主演的《三個傻瓜》在台票房約1,600萬元的紀錄。(翻攝自網路)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去年開出了1.6億元票房,打破8年前同樣是阿米爾罕主演的《三個傻瓜》在台票房約1,600萬元的紀錄。(翻攝自網路)
  2. 蘇志燮(右)主演的《雨妳再次相遇》,首映會就辦在樂聲影城。左為張心望,中為電影導演。
    蘇志燮(右)主演的《雨妳再次相遇》,首映會就辦在樂聲影城。左為張心望,中為電影導演。

「去韓國發行讓我們學到很多。韓國電影市場大到很誇張,人口才台灣2倍,票房卻是台灣的7、8倍,就整體電影市場來講這是一個很離奇的事。」張心望想把一些概念帶回台灣,譬如行銷方式。

「他們會辦blind screening,就是盲看。你來報名,我不會跟你講這是什麼電影,看完以後你要告訴我看法。一部電影上映前常常已經有3、4萬人看過,這才是真正的大數據。」有了精準的數據分析,就會知道電影的宣傳應該怎麼打,預算怎麼下。

疏離菁英層 爽直求自在

張心望說,電影不怕被看。他們做代理的,就是希望能把一些台灣看不到的東西帶進來讓大家看到。「如果所有人都去搶那個最賣座的電影,那旁邊這些各式各樣還不錯的片子,台灣就看不到了,或者就隨便DVD發一發。」他想改變一個模式,於是推出了電影護照的概念。「就是299元包月,可以進電影院看所有我們家代理的電影,讓好的電影多一點人看到。改變既有的機制,有些片子才能帶進來。」他也會不定時把片子放到線上讓大家免費看,或是跟公益單位合作特映場,幫忙募款。

張心望覺得自己比較叛逆的地方,是不太喜歡照框架走。
張心望覺得自己比較叛逆的地方,是不太喜歡照框架走。

「我們在run一個business,賺錢一定是有需要的,不然大家怎麼活下去。但是在賺錢之外,還是希望能多做一些事…但也沒必要講得像社會回饋啦。」

張心望最討厭外界稱他菁英分子。「我三教九流都接觸,唯一有種人我不太聯絡,就是菁英分子。因為我自己很難做到跟菁英分子用菁英分子的方式相處,會讓我很不自在。」他做人做事都求個自在,「我們比較free will。」喜歡自己創業的原因也是如此。

張心望小檔案

  • 出生:1977年(41歲)

  • 家庭:未婚

  • 學歷:台大電機系學士、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電機系碩士

  • 現職:樂聲影城董事長、車庫娛樂創辦人

  • 休閒:運動、看電影

  • 座右銘:座右銘

  • 經營心法:掌握自己擅長的節奏,把每一個客場當成主場打。

後記

談戀愛真的很麻煩

張心望生活簡單、最怕麻煩。堂堂一個大老闆,沒有車、不戴錶,至今仍單身。「你算算1天扣掉工作、睡覺,還剩幾小時,還要運動、打球啊,戴那些有的沒的很麻煩。」感情哩?「那個也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日子簡單一點好。像我也很喜歡狗啊,但我連狗都不想養了…基本上,都是一種羈絆。」他說。「可是你是黃金單身漢啊,別人不會投懷送抱嗎?」我忍不住追問。他苦笑回:「黃金單身漢?你去看看新聞,google一下,還黃金哩!」


更多鏡週刊報導
【以小搏大一】矽谷出身愛用綠林好漢 奇葩老闆帶這家公司闖出名號
【以小搏大二】超低製作成本《一屍到底》狂賣 他當初買下因為這個原因...
【以小搏大三】創業就像自虐 名校畢業的他一樣要跑三點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