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俄軍坦克為何有簡陋金屬架?初期戰略誤判陷入泥淖

俄烏戰爭剛開打時,很多人都在照片或影片中看到俄羅斯坦克車上頂著一具像小型瓜棚般的金屬支架,相對於俄軍巨大威武的現代化坦克顯得極不搭調,也讓人懷疑它的功用。但隨著戰事延宕,俄軍坦克搭載這種支架大幅減少。有分析認為,這種用來防範反坦克武器的支架效果不佳,缺點很多,其實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因此戰爭進行一個月後,就很少見到俄軍坦克再使用它。其中真實原因是因為俄軍原以為很快攻進基輔等城市後就進入城市巷戰,才會一開始就把這種裝置架到坦克上,也顯示俄軍戰略上的嚴重誤判,才讓俄軍陷入戰爭泥淖。

今年2底開打的俄烏戰爭中,俄軍坦克在車頂上架個金屬架子的奇葩造型引起許多議論。這個焊接粗糙的架子不只難看,完全破壞俄軍坦克的威武形象,還讓人懷疑高科技戰車怎麼頂個低科技瓜棚上戰場。它還會阻擋車頂的視線,也造成車頂機槍使用不便。很多人猜測它是為對付新型攻頂式反坦克導彈而搞出的應急方案,而隨著大量俄軍坦克被反坦克導彈擊毀,外界也都認為這些金屬架子只有心理上的安慰作用,無法發揮阻擋導彈或其他手持式反坦克彈藥的作用。

其實這種裝置並非完全無用,它有個「柵欄式裝甲」的名稱,美國或歐洲的坦克也會裝上類似的架子,只是會比較正規化、制式化,例如美軍的布萊德雷步兵戰車或艾布蘭M1主戰坦克,會在裝甲車側邊圍上一圈金屬柵欄。相較之下,俄軍頂在坦克砲塔上的只是歪七扭八的比較醜些而已,作用是相同的。

一般人直覺判斷是這種柵欄式裝甲的目的是可以提前引爆來襲的破甲彈,但其實用它使破甲彈失效是真,但大多不是以提前引爆來破壞其擊穿裝甲的能力,而是以破壞其彈頭結構導致錐形裝藥失去原先的設計功能為主。一般步兵用的反裝甲武器的原理都是用彈頭內炸藥以高溫高壓推動其錐型裝置形成金屬射流,進而穿透裝甲而造成裝甲車內人員殺傷甚至引爆車內彈藥殉爆為目的。近距離提前引爆通常不能破壞金屬射流的穿透力,因為它穿透裝甲的能力不是依賴彈體動能,而是高溫液態金屬的熔穿能力。因為金屬射流的形成需要空間,所以短距離提前引爆反而可能給予它更多空間來形成最佳的穿透距離。

以一般常見的肩托式反坦克火箭彈設計的破甲裝置長度都不到最佳長度,如果加上柵欄,反而會增加其擊穿裝甲的威力。那為何還要用柵欄裝甲?因為柵欄設計略小於彈頭,可以在彈頭經過時撞擊其彈頭結構,讓其內部錐形裝藥因結構破壞而無法形成金屬射流,也因此無法穿透防護裝甲。軍事專家曾研究,破甲彈頭進入柵欄裝甲時如果在超過45度角,柵欄裝甲會失效,整體來說只有大約40%的機率能擋住反裝甲彈藥。也正因為這個因素,柵欄裝甲大都在武器水平懸殊的戰場上比較常見,例如阿富汗戰爭與敘利亞內戰,如果雙方實力接近,柵欄裝甲幾乎無法發揮作用。

眾所周知,這次俄烏戰爭中烏克蘭在對付俄軍坦克坦克時大量使用美製標槍石的飛彈與其自製的斯圖格納-P(Stugna-P)等重型反坦克飛彈,這種飛彈較中東戰場上常見的RPG-7來說完全是不同等級。只錐形裝藥金屬罩直徑大,並以高密度低熔點合金取代銅,理想狀態下能穿透120cm的裝甲,這種穿透深度連坦克正面都擋不住,就更別提側面與頂部了。而現在反坦克導彈還有雷射導引功能,操作士兵可以手動提前引爆,柵欄裝甲能發揮的作用就更有限了。

由此可知,俄軍坦克頂上的金屬架根本不是為防禦標槍這類型的反裝甲飛彈,而是防禦類似RPG-7的肩射火箭彈。在坦克車頂搭金屬架子的構想是來自於俄軍在2次車臣戰爭中的城市巷戰經驗,用以防範在躲藏在城市樓房上制高點的士兵用火箭彈自上而下對坦克攻擊。坦克頂上金屬架子除了能擋下火箭推進的破甲彈,也能擋住手榴彈或其他各種簡易炸彈,不至於受到太大的損傷。

從俄軍坦克車上的金屬架裝置也能判斷俄軍對入侵烏克蘭的戰略與戰術準備,俄軍想像中是2天快速攻入基輔,經過2~3天的城市巷戰,再2天肅清殘餘烏軍,就等烏克蘭政權宣布投降或自動崩解。也才會一開始就把城市巷戰要用的金屬架裝置全部帶上,考量的就是城市巷戰與烏軍纏鬥的需要,因此在進攻基輔、切爾尼戈夫、哈爾科夫等城市時,其坦克部隊大都有金屬架。

總之,在坦克頂上搭金屬架主要是為巷戰防禦之用,但架子只能防上面,正面與側面不發生作用。加上為出入方便,金屬架有些高度,這個空間不只抵擋不了標槍飛彈這種攻頂武器,連一般的RPG也防不了。何況一旦對上敵軍步兵或裝甲車,金屬架也很礙手礙腳,只能說是弊多於利。而之所以會用上如此拉挎的土製裝備,是因為俄軍根本就看扁了烏軍裝備與抵抗的意志,以為挾著鋼鐵洪流的聲勢就能震懾烏軍讓他們丟盔棄甲落荒而逃,否則也不至於打了4個多月未見決定性勝利,還讓全世界看這個軍事強國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