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囤積黃金石油糧食 中國大陸狂儲備物資引全球焦慮

從2022年底以來,中國就持續且大量地從國際上進口3項重要物資─黃金、石油、糧食─引起一般民眾、財經專家與國內外智庫學者的擔憂,北京的舉動同時引發各種猜測,認為做這些準備可能是要應對幾種可能面臨的重大衝擊,包括:發動對台戰爭、預備應對人民幣大幅貶值或西方國家的制裁。這種焦慮瀰漫於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圈,也同樣在大陸民眾間流轉,雖然如此,何時才是動用這些戰略物資的時機,恐怕連中南海都難以確定。

最近幾個月中國大手筆增加黃金、糧食和石油儲備,並同時減持美債,動作之大引起國際上的注意,尤其在國際黃金市場上的動作極大,令許多國際黃金交易商為之側目,尋思中國如此大舉囤積黃金必然有經濟、政治等涉及國家安全方面的作用。與此同時,大宗物資交易商還發現,中國大量儲備的不只是黃金,還包括糧食、石油與銅、鋁等其他重要戰略物資。

據中國官方公開的數據顯示,中國自2000年以來穩定地維持黃金儲備在600噸左右,2009年增至1050噸,2015年再增至1700噸,2019年又一波增至1900噸。2022年第3季開始大規模購入黃金,至2023年第4季中共官方黃金儲備已達2262噸,價值高達1704億美元。而伴隨著黃金價格上升與美國持續升息,造成美債價格下滑,中國減持美債數額超過4000億美元,減持規模大約佔其持有美債的1/3以上。

除了增加黃金儲備,中共加速增長的戰略儲備物資還包括石油,2023年石油儲備量穩步上升,進口的數量較前一年增加近10%左右,這些新增的石油儲備相當大部份來自於俄羅斯的戰略合作協議的合約供應。在糧食部份,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糧食儲備從20%增至34%,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而目這幾年更提升到40%以上。《經濟學人》估計,其儲備量大約佔全球糧食儲備的半數,而其中一大部份則是美國前總統川普發動對中國貿易戰後才增加的儲備量。

西方國家近兩2年也察覺到了中國大量儲備戰略物資的異常狀態,不少專家認為這是中國在為重大事件做準備。市場研究公司Steno Research 執行長Andreas Steno Larsen對媒體表示,中國在快速增購大宗商品,讓很多分析師都懷疑北京是否準備選擇活絡經濟的「核選項」:亦即在面對經濟蕭條、通貨緊縮的問題時,以一次性的大幅貨幣貶值來推動商品與貨幣加速流動。

在人民幣大幅貶值時,可以透過降低商品價格、提高價格競爭力來促進出口。當然此舉也會帶來嚴重後果,例如激怒貿易夥伴以致加劇與美歐等國的貿易戰。由於這種做法很可能會在經濟上引發劇烈的連鎖反應,因此被一些經濟學家稱為經濟上的「核選項」,因此在進行之前必須先行積累諸如黃金和石油等資源,以提供一定的金融安全和議價能力,有助於穩定經濟並應對貨幣貶值產生的負面影響,包括進口成本增加的經濟問題,與嚴重通貨膨脹造成社會問題等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主管中國事務官員普拉薩德 (Eswar Prasad)認為,中國擴大黃金儲備目的是減持美元資產,讓金融資產更加多元化,除了為美中關係緊張採行降低風險措施,同時也避免走上俄羅斯因烏克蘭戰爭而遭到西方經濟制裁的困境。

對於中國的資源儲備以避免淪入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遭到制裁的困境,令許多分析師聯想起另一種更令人擔憂的可能性:北京可能正在為入侵台灣引來西方經濟制裁做準備。美國海軍情報局前局長斯圖德曼(Michael Studeman)表示,中共對於烏克蘭戰爭後西方制裁俄羅斯頗有警惕,隨後也啟動一些應對措施,例如增加糧食與能源儲備,甚至還重新建造燃煤發電廠。一旦戰爭持續數年,中國必須要有充份的儲備來應對西方的經濟制裁。

除了西方媒體與智庫猜測中國可能會對台灣進行軍事上的大動作而增加黃金儲備,一般大陸民眾也愈來愈積極地投資黃金。這股風潮一方面是房地產下跌與經濟滑坡造成可投資的標的減少,另一方面國際金價持續上揚以及戰爭可能性增加,傳統上偏愛黃金的民眾更鍾情於這種最能保值的貴重金屬。最近在實體店與網路出售一種價格僅約台幣數百元至2000多元的純金豆子,既能趕上黃金價格創新高的熱潮,也能做為戰爭一旦爆發的資產避險手段,對經濟蕭條與戰爭風險帶來的末世焦慮能發揮一點心理安撫的效果,難怪受到許多民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