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對台作戰以大型滾裝輪運送武器部隊的邏輯盲點
近期運送大型車輛的滾裝輪參與軍事演習頻繁地在大陸媒體上亮相,這種可以讓重型車輛直接開上船船的大型輪船是否能在對台作戰時發揮作用,一直有不少爭論。雖然正反兩種立論都有相當的道理,但是戰史上沒有類似的案例可供參考,許多這類型的推論都會因為新的武器與技術的加入而出現邏輯上的盲點,這些盲點會導致一個自相矛盾的結論:當滾裝輪能發生決定性作用的時刻,其實戰爭的勝負已經分曉,這時已經不需要大量運送大型武器與部隊。
滾裝輪的名稱來自於英文Roll on/Roll off,簡稱RORO,在台灣叫汽車渡輪,意指汽車可以直接開上甲板或船艙的船舶。從上世紀90年代大陸開始建造大型滾裝渡輪之初,由於車輛可以直接開上船,就有許多研究人員公開討論這種大型渡輪在軍事上的用途。幾艘在福建營運的滾裝渡輪開通包括金門在內的滾裝輪渡運輸時,還曾禁止遊客對這種渡輪進行攝影,理由很簡單,這些大型渡輪參與過軍事用途的演練,因此有保密的需要,這種理由聽起來比較像是故作神秘狀用來嚇唬老百姓的。直到進入21世紀,即便這類滾裝大型渡輪在大陸沿海已多不勝數,在與渡輪工作人員談起軍用裝甲車登船時,還能明顯也感到他們支支唔唔地混身不自在。
近幾年兩岸關係惡化後,武統台灣成為大陸媒體與社群網站的熱門議題,許多專家學者也樂於撰寫民用滾裝輪在軍事上的功能。尤其是近兩年大陸電動汽車大量外銷,像比亞迪這類大型車廠都能自已建造汽車滾裝輪,其體型噸位比以前的客用渡輪更大了許多,引起許多「大就是好」的分析者樂於議論:一艘裝載汽車的滾裝輪可以搭載數百或上千輛裝甲車與坦克,在武統台灣時能一次運送幾個營的部隊上岸。
最近大陸《央視》更公開共軍運用多艘滾裝輪進行協同演練的畫面,畫面上大批坦克和戰車在港口集結,整齊劃一的陸續登上滾裝船,期間還有士兵手持武器在一旁警戒,明顯是在應對來自海上或是空中的威脅。有位政法大學的教授還分析稱,只要有數艘這種大型滾裝輪,便能一趟就運送上萬名部隊與上千量坦克裝甲車上岸,能在對抗台灣軍隊的巷戰中獲得壓倒性的優勢。
不過,誠如許多類似的分析指出,民用滾裝船雖然裝載能力強,但是完全沒有攻擊和防護能力,即便有護航軍艦,但是比不上兩棲栖攻擊艦,在運輸兵力的過程中相當危險。 因此,動用到滾裝輪要有先決條件,必須是兩棲作戰部隊已經完成登陸建立據點並成功奪取港口,同時還要清除空中、海上與陸上的威脅,例如陸基空基反艦導彈與火砲,以最新的戰術來說,還得加上無人機,才能放心的讓滾裝船出動。
而這裡盲點就顯現出來了。如果台灣的陸基空基與海基的反艦武器全數被清除,這時戰事勝負已經確定,早已無需運送這麼龐大的部隊與武器從台灣的港口登陸。至於要多少部隊與戰力才能全數清除台灣軍隊的陸海空威脅,與滾裝輪完全沒有關係,有重大關係的應該是兩棲攻擊艦與船塢登陸艦這類有較強武裝的戰艦,而且還要有相當數量才行。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在研究大陸滾裝船輪運力後指出,大陸造船廠將在2023年至2026年的4年期間交付多達200艘滾裝輪,中共也早在2016年立法可以在戰時強制徵用民用的滾裝輪。只是,如何讓滾裝輪等民用船舶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運送部隊仍是重大難題,而一旦掃除了威脅,沒有滾裝輪或是其他大型輪船,只要船舶數量夠,同樣也能安全、快速地運送後勤物資。而「數量」對中共來說,從來就不是問題。
CSIS曾在2022年估算,如果能完全清除空中海上與陸上對這些滾裝輪的威脅,大陸滾裝輪就能在10天內把30萬共軍送過海峽。另有大陸軍事分析人士認為,要運用滾裝輪,必須要有察打一體無人機壓制台軍的反艦導彈,同時還要阻止台軍對港口的火力覆蓋能力,清除佈雷車、榴彈炮和火箭炮等對港口碼頭構成的威脅,甚至還要奪取港口周邊大範圍的土地進行堅實的軍事部署,並在台海組建密集的預警與防空網。有部份人還建議是在滾裝輪上部署近防砲、雷射砲等防衛武力,這就更值得商榷了。
由於現代的武器與裝備愈來先進,歷史上幾個大型兩棲登陸作戰的經驗愈來愈不管用。邏輯上如果是要先遣部隊打贏了海陸空的勝仗才能用上滾裝輪,只能證明滾裝輪根本無法協助先遣部隊打勝仗,這等於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在現代戰爭環境中,運用滾裝輪的概念有點「舉國之力」的味道,除了想起來很爽之外,在實戰上恐怕發揮不了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