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美轟炸中國使館引爆陸學生痛砸美使館秘辛曝光

在中美關係愈來愈緊繃之際,又來到每年的5月8日─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事件的日子,這是中美建交以來最具震撼性的外交事件。當時事件在大陸各地引爆反美風潮,北京的美國大使館被抗議學生狂砸到無一片完整窗戶,其他西方國家的大使館也遭池魚之殃。大量石塊攻擊外國使館震驚全球,直到最近經過當事人的描述,才證實了當時外界的一大疑問:「為何北京使館區突然冒出那麼多石頭讓抗議學生們當作武器?」

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在聯合國決議下對南斯拉夫進行軍事行動,美軍以穿地炸戰轟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造成使館內3名中國記者死亡與20餘人受傷、使館被毀的重大外交事件。美方的說辭是地圖錯誤造成「誤炸」,但數年之後內幕陸續揭露,外界相信是因美軍F-117隱形戰機被塞爾維亞部隊擊落,中國從塞爾維亞軍隊手中獲得部份F-117殘骸,為防止隱形戰機的軍事科技落入中國手中,美方試圖直接炸毀藏在中國大使館地下室的F-117殘骸。而至今中美仍以「誤炸」做為官方說法,並據此進行賠償事宜。

美軍轟炸中國使館引爆前所未見的重大外交事件,在中共的動員與民眾自發情緒下,大陸各地都爆發了青年學生與群眾的抗議活動,尤其以北京使館區遭學生丟擲石塊的情況最為嚴重。當時抗議延續了好幾天,美國大使館所有的窗戶都被砸破,其他國家使館也找不到幾塊完整的玻璃,但抗議者手上仍有源源不絕的石塊。使館區的外交人員也發覺,丟進使館的石塊幾乎都是一手可握的鵝卵石,數量極為驚人,不可能是抗議學生帶得動的,那這些鵝卵石是哪來的?

據當年參與此事、網名@事故物件的人士最近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指出,轟炸中國使館事件爆發後,北京官方在半夜前下令到建築工地抽調工人,趕赴北京周邊的永定河砂石場載運鵝卵石。挑選鵝卵石規格與工程用的不同,尺寸不能太大,要一手可握,不可有稜角。挑選石塊任務還十萬火急,用15噸貨卡匆匆忙忙載了2車,由警車押送到使館區依指示地點卸載,回頭再往砂石場繼續挑選與載運。

該文表示,鵝卵石陸續載抵時天還未亮,現場警察要求看守好,也不知是要做何使用。後來警察、武警來得更多,天剛亮就發現「口號喧天、旗幟飄揚,示威人群殺到了」。警察設置了警戒線,有人帶路,還有人一邊指揮:「同學們!往這邊走!這邊有石頭!」負責載運與看守石頭的人都看傻了。

文章說,抗議學生的愛國熱情非常充沛,拿起石頭即刻開砸。但誰也不知道美國大使館在哪兒,看著有洋味兒的使館,就先動手開幹起來。不料使館內有洋人撐著傘跑出來,一邊吼著:「同學們!不要砸啦!這裡是希臘大使館!」一聽這下砸錯了,許多人當場就笑岔了氣。其他帶著鵝卵石的學生就沿著使館區一路砸下去,作者雖然沒看到美國使館被砸的慘狀,但路過日本使館時,發現它沒有一塊完整的玻璃。

文章說,選石頭、運石頭的工作持續了幾天,後來砂石場來向建築工地要錢,還打了幾個月官司。最後是北京市出面解決,一句話就把砂石場老闆治老實了:「你的石頭都在美國大使館呢!自己揀去吧!還有你的砂石場是不是建在防洪區裡面了?趁火打劫,想他X發國難財?」嚇得老闆賭咒發誓自己「支持愛國運動,要多少鵝卵石儘管來拿,大石頭向美國人頭上砍去嘛!憲法裡就是這麼說的。」

網上還有其他當時在大陸各地參與抗議的青年學生描述了當地反美大遊行的情況:一位來自武漢的網民說,那一年武漢還沒有美國使館,於是學生們只好到法國領事館提交抗議書;另一位說還記得那天是週末,正在鄭州出差,打算趕早上飛機回北京,但街上叫不到計程車,好不容易叫到一部,司機車開得飛快,說要要趕回市區參加抗議。當時鄭州也沒美國領事館要,問他要去哪抗議,司機咬著牙狠狠地說:「管他有沒有美國領事館,先把省政府砸了再說。」

還有網友說,當時看新聞有報導對使館丟雞蛋的,可能也是免費提供。有的學校織學生去抗議,用大巴士一車車載運,路上還發礦泉水,到現場警察給學生發石頭,有的給雞蛋。還有位女學生手握2塊石頭,義憤填膺地問警察:「哪個是美國大使館啊!」由於現場學生太多,石頭亂飛怕傷到學生,美國大使館前街道上的警察兩頭控制秩序,每次放行一波學生,石頭往美國大使館扔,15分鐘後換下一波。

由於抗議的主力是學生,共青團也參與策劃與運作,當年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是後來出任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參與動員學生的人士表示,當時分配好北京學生用鵝卵石當武器,上海的學生據說是用墨水瓶。

用學生抗議與石塊攻擊美國使館在當時的國際上造成極大的影響,一度讓美國焦頭爛額,不只F-117殘骸的事不了了之,美國還賠償了使館內死傷人員家屬450萬美元,中國使館被毀則賠償2800萬美元,至於美國使館被狠砸數日,最後獲得中國政府賠償了近300萬美元。

美軍轟炸中國使館事件後來成為美中關係的指標,每當中美關係發生齟齬,中共官方、媒體或民間常會不約而同地拿此事在媒體或網路激發反美情緒,此一話題發酵的程度,也被中美外交的觀察人士視之為兩國關係的溫度計。現在中美關係正處於極低潮時期,反美情緒是否因此話題而持續擴大,值得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