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軍機鼻碰鼻 中美將迎來再一次空中碰撞外交危機

美國軍方再次指控共軍戰機在南海上空以危險且不專業的方式挑釁美軍RC-135偵察機,這種在中國周邊海域發生的軍機空中對峙事件已持續多年,從去年年中以來對峙更為頻繁、磨擦強度增加。目前共機施放干擾鋁箔條、熱焰彈已成為常態,以噴射尾流干擾飛行與阻擋航線也端上檯面,發生撞機事件可說已迫在眉睫,如果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一直未能成行,撞機事件應該就避免不了,只是下一次摔機殞命的就不見得是共軍。

隨著中美關係緊張,雙方軍機在東海、南海上遭遇也愈見頻繁。當然,主要是美方偵察機前往中國沿海偵察次數暴增。據《南華早報》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美國偵察機在南海對中國實施抵近偵察達1200架次,但去年12月中國疫情解封之後,美國偵察機抵近偵察次數暴增,2個月內就已實施了680架次,增加了3.4倍。差不多每天都11架次大型偵察機在中國沿海進行偵察活動。當然,美國偵察機沒有進入中國領海,但就像共機越過海峽中線或進入防空識別區一樣,外來軍機頻繁地在領海附近活動,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美軍在南海偵察已行之有年,但是中共軍機通常升空應對都是進行空中監控,直至美機飛離距陸地至少100海哩以外的海域。除了美國偵察機之外,近年來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偵察機也參與其中。由於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關係惡化,中共軍機對這些偵察機應對方式也逐漸升級,採取了干擾飛行阻攔航道的方式逼迫西方國家偵察機改變航向。

共軍戰機使用的方式包括在對方飛機前方施放做為飛彈誘餌的熱焰彈,在對方偵察機前方施放干擾雷達用的鋁箔條,前者可能導致撞擊機身或引擎造成損毀或失火,後者可能被吸入對方發動機內造成引擎故障機。此外,澳大利亞偵察機也曾報告在新幾內附近海域遭到中國艦艇以雷射照射機組人員,造成駕駛員視覺傷害。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研究員威爾金斯(Thomas Wilkins)認為,西方國家曾一度認為這種邊緣對抗作為是激進搶功的共機飛行員的冒進舉動,或是共軍內部協調不足而發生的意外事件。但是,以中國的威權體制與專業軍隊要求,應該不會容忍飛行員在面對複雜情勢下自做主張。而一再發生類似狀況也證明不是協調溝通不良的意外事件,顯然是一項精心設計的邊緣對抗策略,它是跨軍種和不同區域使用、經過戰略協調的混合作戰手段的一部分,而這些策略也必然是經過中共最高層認可的。

不過即便是精心設計,在對抗的前沿仍然會有很多因互動而產生的意外情況,例如過於接近時因尾流擾動產生的機體碰撞、熱焰戰與鋁箔條造成飛機的損壞,以及其他在空中互動時發生的各種意外,導致飛機損毀與人員傷亡,並因此引發兩國間的外交危機。眾所周知,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就是這類型的意外,導致長達數個月的外交危機,雙方為此都付出極大的代價。這次事件中美方運氣較好,撞壞的EP-3還能強行迫降海南島,如果無法迫降,機上24名機組人員因此喪命,那這一場美中外交危機的後果將難以想像。

南海撞機事件後中美雙方又多次發生軍機危險互動,2015年雙方雖然在《中美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新增「空中相遇」附件,但這些年來雙方軍機在空中的磨擦反而增加,而且危險互動的情況愈來愈多,現在美軍偵察機與中共戰機每天有10次以上在中國沿海對峙,在這種高頻率的危險互動場域中,想要不發生意外事故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目前正是中美外交關係40多年來最糟糕的時刻,如果不想開戰,也打算緩和已極度惡化的關係,就不應該在火藥桶旁玩火。美方既然多次表達要推動布林肯訪華以緩和雙方關係,就應該做出促進雙方關係緩和的動作,畢竟考慮到南海軍機高頻率磨擦天天在上演,一旦發生意外造成人命損失,不論死的是美軍還是共軍,布林肯在拜登現在任期內幾乎沒有訪華的可能性。這個緩和中美關係的時間窗口並不大,把美軍目前對中國高頻率空中偵察活動大幅降低,是最簡單也是馬上能做到的事,一旦如此,布林肯訪華應該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