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阿茲海默醫學醜聞:論文造假矇騙16年浪費3億美元

全球投入無數資源與人力進行研究的阿茲海默症學術研究圈最近傳出重大醜聞,據知名學術期刊《科學》最近發表的深度調查報告指出,一篇發表於2006年的醫學論文涉嫌在實驗數據造假。該論文發表後極受重視,16年來被阿茲海默症研究人員引用近2300次,涉及研究經費近3億美元,將無數的研究人員與資源帶入歧途,最近才被發現證實造假的證據,調查還在持續進行中,可能成阿茲海默研究開以來最大的學術醜聞。

據《科學》雜誌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出,被稱為此一事件「吹哨人」的范德堡大學教授舒瑞格(Matthew Schrag)是一名研究阿茲海默病的年輕科學家,先前因公開批評一款獲批准上市的阿茲海默病藥物而獲得關注,他應2名神經學家邀請參與調查,發現該論文中有關β澱粉樣蛋白亞型導致失智症的研究使用的數據圖片有被竄改與重複使用的跡象。這篇原先發表於2006年《自然》期刊上的論文,曾經被視為有奠定阿茲默症研究基礎的作用,是本世紀被引用最多的阿茲海默症論文之一,該研究引爆了整個醫學產業爭相投入阿茲海默症藥物的研發,大量學術研究界亦參與其中。

阿茲海默症是德國病理學家艾洛斯•阿茲海默(Alois Alzheimer)在1906年發現,他在解剖一名失智症患者的大腦時觀察到了腦中的斑塊與其他蛋白沉積,1984年科學家們才查明這些斑塊的主要成分是β澱粉樣蛋白,後續研究也鑽研於去除β澱粉樣蛋白的沉積做為治療策略。調查報告指出,數十年來有上百個靶向β澱粉樣蛋白的臨床試驗先後啟動,大量擠佔了阿茲海默症其他病理研究的經費。直到2006年刊登在《自然》的論文才消除對β澱粉樣蛋白假說的大量質疑,整個病理的理論與研究方向才被確定下來。

發表這篇論文的是知名神經學家凱倫.艾許(Karen Ashe)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她曾師從諾貝爾獎得主普辛納(Stanley Prusiner),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曾建立能生產人類β澱粉樣蛋白的小鼠模型,並觀察到這些動物的大腦中出現斑塊,實驗小鼠也出現失智症狀,這也成為後來阿茲海默症研究常用的研究模型之一。後來科學家注意到一種被稱為「毒性寡聚體」的β澱粉樣蛋白亞型,但未能證明這類物質會直接導致認知能力衰退的失智症狀,而正是2006年發表的論文為此提供了直接證據,認定這種β澱粉樣蛋白亞型能導致動物的認知出現嚴重衰退。這項研究獲得《自然》評論為阿茲海默症研究的重要發現,艾許教授也因此獲得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獎項。

《科學》期刊的調查報告指出,這篇論文自發表以來被引用了約2300次,是2006年後該領域引用數量第5高的研究。研究發表後,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投入阿茲海默症研究的經費從幾乎為零,猛增到近3億美元。論文的第一作者列斯涅(Sylvain Lesné)也成為學術界的明日之星,獲得大量研究經費並主持大型的神經學研究項目。

舒瑞格的調查發現,該2006年的論文中有些圖像資料經過圖像軟體的修改,以符合研究人員設定的研究結論,在其他的一些後來出現的阿茲海默論文中也有類似問題。在長達6個月的調查中,有許多圖像處理分析專家及阿茲海默研究人員參與其中,部份圖片可能有正常的數據失真問題,但有10多張圖片除了經過竄改,找不到任何合理的解釋,事後還有知名的學術打假人找到了更多先前未被發覺的問題圖片。

這篇2006發表的論文第一作者列斯涅教授與艾許教授至今沒有回覆媒體的追問,只簡單答稱相關發現「發人深省」。當年發表論文的《自然》期刊則先行在網站上對該論文做了特別的標註,提醒讀者保持警惕。

舒瑞格在調查報告中表示,實驗數據造假不能證明β澱粉樣蛋白寡聚體的理論是錯誤的,因為有些研究仍證明它與阿茲海默證有病理上的關聯性,此項調查所發現的現象也可以讓學術界調整步伐,重新思考整個理論的基礎。目前醫藥界已經就這項調查調整了阿茲海默症的臨床治療方法,整個研究也將邁向更廣闊的領域。

報告最後說,這個調查可能影響一些人的職業生涯,但他一點都不後悔。「你能用欺騙來發表論文、獲得學位,或是騙到一些資助,但欺騙無法用來治癒疾病」,舒瑞格語重心長地表示,如果早點發現問題,就有可能救到更多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