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陸警稅合成作戰企業真怕 美大廠 9年前被查撤廠走人

最近大陸企業界與外資圈熱烈議論各地紛紛成立「警稅合成作戰中心」,稽查陸企與外企稅款,同時盛傳要「倒查30年」,引起企業界一片風聲鶴唳。外傳許多企業被查後繳不起補稅加罰款,直接倒閉,有些外企認為大陸經濟前景黯淡,甚至考慮直接撤資。然而,過去確實有一家美商被要求補稅15億人民幣(約合台幣64億元),但該外企不動聲色地以談判作緩兵之計,同時暗中佈置突然關廠撤離,一件原被工方當作查稅的重點宣傳案例也突然沒有下文,留下一地的猜測與尷尬。

其實最早的警稅合成作戰中心成立於2021年,目前已有20多個省市成立這種以警力來查稅的「作戰中心」,各地都把對內外企業徵稅查稅當作重要的政治任務來執行。即便外界質疑「作戰」用辭不妥可能嚇跑外資,但許多官員反而認為如此可以產生震懾作用,反而能提高查稅補稅效率。而且顯然執行的效果不錯,才會迅速推廣到省市以下的各級地方政府。

許多官員與民眾都認為中國投資環境與條件極佳,外資不會因查稅就撤離中國,但是仍有許多人卻認為這種做法確實會打擊企業對大陸營商環境的信心,尤其是外資企業。網上最近流傳一個知名案例,發生於2014年江蘇國稅局稽查了位於蘇州的知名美商希捷(Seagate)電子,它是全球最大的硬式磁碟製造商。當時地方政府吸引外資主要是提升GDP並增加就業,對外商的許多避稅措施都睜一眼閉一眼,因為這些稅幾乎都要上繳中央。而從實務上說,外商的避稅措施按大陸稅法確實是可以透過稽查強制補稅。

江蘇國稅局查這個案子時確實花了不少功夫,蒐集了非常多的數據與材料來證明希捷透過關聯企業交易在帳面上壓低獲利,藉以減少繳納所得稅,把利潤轉移至設於外國低稅負國家的關係企業。雙方經過近2年的談判與追查,最後雙方確定補繳15億元(人民幣,下同),並同意外方要求以每年增列數種名目稅款4億元,將欠稅以此方式分數年攤提。同時還商定未來每年稅率與大約稅額,以更在蘇州經營這座員工數達2000人的高科技企業。

這件案例在2015年還被江蘇國稅局拿來做宣傳,一篇以《江蘇國稅:反避稅青年個個是精英》為題的文章登上了大陸中央與地方各級媒體,以生動活潑又極富戲劇性地節描述了國稅局與匿名外企之間鬥智與談判的過程,甚至還穿插些大陸傳統電影邪不勝正的撒狗血情節。然而就在文章刊出不久後,這件案子不只沒有下文,曾大力宣傳的官方媒體也不再提起此事。但是,至今這篇文章還能在網上與許多官方媒體上查到。

此案突然消失的原因是江蘇國稅局在與外商於2015年簽下補繳協議後,2016年就將這家有2000名員工的大廠關閉掉。原先計劃另設名目補繳稅款並繼續經營一事便因失去經營主體而無法兌現。很顯然地,外企與江蘇國稅局的「稅務精英們」曠日廢時的談判只是緩兵之計,答應接下來數年以增列利潤來補齊稅款一事也因關廠而無法實現。

外企打從談判一開始就決定關廠,並用了近2年的時間低調地準備停產關廠,將生產線轉移至泰國。外企關廠當然也有不少損失,除了遣散員工之外,國稅局也提出訴訟,扣押了廠內尚未處理的少量資產與設備,但外商損失相對來說少了極大的一部份。希捷原在泰國就有設廠,撤出中國後,泰國廠規模則擴大了近50%。

此案結束至今已有數年,現在大陸國稅局查稅的手段更加厲害,各個地方政府成立「警稅合成作戰中心」時,聲勢都很高昂,隱隱然透著一股殺氣。現在疫情後經濟復蘇並不十分順利,加上西方國家多方壓制圍堵,大陸內部消費不振,不論是內資或外資企業,有不少企業面臨財務與經營的危機。有些情況不佳的業者表示,本來就快不下去,一旦查稅,只好順勢關廠停業,此時看到一些「作戰中心」成立時磨刀霍霍的架勢,真令人為這些企業們捏把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