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癌6成確診已末期 醫師籲勿延遲治療 (影音)

病友夏先生口腔癌手術疤痕清晰。(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提供)
病友夏先生口腔癌手術疤痕清晰。(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提供)


COVI-19疫情讓台灣十大好發癌症第六名的頭頸癌拉警報,疫情導致就診量降低,延遲治療恐增加3%至9%的死亡風險,晚期確診的5年存活率也僅剩40%。醫師表示,近年免疫新藥問世後,有助於延長整體存活期,呼籲癌友千萬不要放棄。

7月27日是世界抗頭頸癌日,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中華民國頭頸愛關懷協會與富邦悍將棒球隊首度攜手,邀請「台灣巨砲」陳金鋒擔任頭頸癌年度衛教大使,並拍攝發布首支頭頸癌衛教影片,寫實記錄46歲口腔癌病友,經歷7次手術、37次化放療、被宣判只剩1個月生命,卻展現永不放棄的精神。『(影片原音)抗癌就像面對比賽,你努力不一定會有結果,但是,你不努力,就什麼都沒有,讓我們盡力,不輕言放棄,就有機會延長人生的賽局。』

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包含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90%以上屬於鱗狀上皮癌;其中,口腔癌長年佔據男性十大好發癌症排名第四、五位,好發年齡中位數為57歲。

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部醫師婁培人指出,去年國人癌症十大死因排名,口腔癌高居第六位,由於成因複雜、多數病患缺乏健康意識、畏懼治療副作用而拖延治療,導致近6成患者確診已屬局部晚期或遠端轉移,使得治療更為棘手。他進一步指出,受到疫情影響,部分癌友自行延緩治療,頭頸癌手術若耽擱4週,死亡風險將增加6%;若為輔助性治療延遲,則提升近3%死亡風險。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表示,過去10年間,台灣嚴重頭頸癌治療始終選擇有限,近年免疫新藥的出現後,透過免疫節控點抑制劑再度活化被腫瘤細胞限制的免疫反應,得以持續並長期對癌細胞進行免疫T細胞攻擊作用。根據國際臨床試驗研究顯示,與傳統第一線使用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相比,不論是第一線單獨使用免疫新藥或使用化療合併免疫新藥,可有機會延長整體存活期,美國腫瘤治療指引也已將免疫治療列入晚期復發或轉移性頭頸癌第一線治療建議,提供頭頸癌患者更多的醫療選項。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資深口罩族」重拾生活希望 陽光籲捐款助口腔癌病友
國衛院研究 酒精會增加下咽喉癌風險達19倍
調查:台灣成人嚼檳榔率降但危害認知率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