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易中風!暫時性四肢無力、腦缺氧徵兆要當心


【早安健康/魏崢(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頸動脈狹窄

中風是造成國人死亡及失能的主要原因,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中,腦血管疾病多年來一直佔居第三位,而據統計數字顯示:民國101年壯年人口死亡人數共9,898人,其中因腦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數為357人,同時也是壯年人口的第六大死亡原因。

台灣每年則約有13,000人因腦血管疾病而喪失寶貴生命,腦血管疾病亦即是腦中風,而急性腦中風的死亡率為20%,也就是因突發性的嚴重腦血管出血或腦梗塞致命;出血性腦中風佔中風型態的20%,缺血性腦中風則佔中風型態80%,因此,顱內或頸動脈血管病變造成阻塞,是引發腦中風的主要原因。

中風的危險性與頸動脈狹窄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一項歐洲頸動脈手術的研究指出:針對沒有出現不適症狀患者的調查,頸動脈阻塞小於80%,其3年內中風的機率為2.1%;阻塞情況若為80-89%者,其3年內中風機率為9.8%,而90-99%的患者,3年內中風的比率則是14.4%。

但大部分罹患頸動脈狹窄的病人早期並不會出現不適的症狀,到嚴重程度時,可能會出現短暫性腦部缺氧(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導致暫時性的四肢無力,短時間很快就恢復正常,或者短暫單側視力喪失或突發失語症,但有些人卻可能在完全沒有任何徵兆下發生中風,甚至因而喪命。

下一頁告訴您,這些人要小心頸動脈狹窄問題!


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子

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三高問題,或有抽菸習慣者、心血管疾病,尤其多條心臟血管阻塞的患者,容易合併有頸動脈阻塞問題。

有心臟血管疾病家族病史者,而男性大於45歲及大於55歲的停經婦女,都是頸動脈狹窄的高危險群。

臨床上的系列檢查、篩檢

若為頸動脈狹窄高危險群者,應定期檢查以遠離腦中風發生的可能性

,臨床上可透過一系列檢查進行篩檢:

聽診

當頸動脈內形成斑塊導致相當程度的狹窄時,血液會因輸送不順暢而產生雜音,醫師經由聽診,若有異常的狀況,則可進一步安排各項的檢查。

超音波

藉由超音波反射原理,可方便又快速了解血管管腔的狀況,管壁如果有狹窄的情形,可依血流產生的流速變化,判斷狹窄程度,或者依內膜是否增厚,來判定頸動脈狹窄的情形。

核磁共振檢查

是影像解析度相當好的檢查,可清楚看到各面向甚至不同角度影像,利於了解血管完整的結構,且因影像擷取的範圍比較大,腦部顱內的血管甚至椎動脈也會一併呈現,同時對照超音波檢查結果,將可更準確知道頸動脈狹窄程度。

電腦斷層

為解析度極高的檢查,但顱內血管因受到腦部骨骼等因素影響,較不若核磁共振可清楚呈現,且因需要施打顯影劑,對腎功能不佳的病人,可能會造成傷害。

血管攝影

為侵入性的檢查,自患者鼠蹊部股動脈或手部橈動脈穿刺,藉由導管導入,可以精確得知頸部血管腔內斑塊沉積及狹窄的狀況。如果嚴重阻塞,有必要也可以同時進行氣球擴張,將狹窄的部位撐開,或做頸動脈支架置放,讓血流恢復正常。

頸動脈狹窄如何治療?下一頁告訴您


治療方式

藥物

頸動脈狹窄最常見的根源是由動脈粥狀硬化所引起,病人檢查後若頸動脈阻塞情況在80%以下,沒有不適及暫時性缺氧 (TIA) 的症狀,也未曾小中風,則建議可以先以藥物治療。

為了延緩並減少動脈硬化的發生,醫師會給予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就是常用的品項。若患者會對此藥物過敏,或無法忍受阿斯匹靈引起的腸胃不適,也可考慮保栓通(Plavix)。

然而藥物並無法溶化粥狀硬塊,僅能減少血管產生血栓,維持穩定狀況或發生急性阻塞、中風的機會。由於動脈硬化是一種緩慢而漸進的過程,因此必須好好控制可能的危險因子,包括戒菸、均衡的飲食、規律的運動、控制體重,如果同時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也應一併服藥,有效控制這些因素來減緩動脈硬化的過程。

外科頸動脈內膜剝除術

管壁阻塞嚴重,超過80%且有暫時性腦缺氧症狀等不適症狀,可考慮由外科進行頸動脈內膜剝除術。手術方式自下頷角到鎖骨之間,依病灶位置直接將頸動脈切開,再將阻塞的粥狀硬塊剝除,可有效預防中風。

手術成功率高且安全,但外科手術因較具侵犯性,且必須進行全身麻醉,仍有造成傷口感染的風險及顱神經麻痺的可能。

更多頸動脈狹窄治療方法,請看下一頁


頸動脈支架置放術

早期嚴重頸動脈阻塞患者,多施行外科頸動脈內膜剝除手術,自1994年第一例頸動脈支架置放術發展至今,技術已相當成熟。

近年來支架置放同時,會施予大腦保護系統裝置,在阻塞病灶的附近進行防護措施,可避免管腔內掉落的斑塊、雜質順著血液流向腦內血管而造成中風,當支架置放完成後便隨導管取出,能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

相對外科手術,置放支架由於恢復快、風險較低、成功率高,因此年紀大、心肺功能不好、再狹窄機率低的患者,或外科內膜剝除術風險極高者,建議可行支架置放術。

反之,若再阻塞的機率高,應考慮進行內膜剝除手術,而不適合進行頸動脈支架置放。此外,主動脈弓及頸動脈過度彎曲、有出血性疾病或曾發生出血性中風的患者,因為不適合服用抗凝血劑者及三周內曾發生中風情形的患者,也不適合進行頸動脈支架的置放。

不論是以外科手術治療或置放頸動脈支架,治療後仍應按時服藥,並控制膽固醇及血脂,以預防斑塊的繼續形成與堆積,避免再次形成頸動脈狹窄。有血糖及高血壓問題的民眾,也容易使血管狹窄的情況惡化,須多加注意。定期檢查,有症狀時,盡速就醫,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知心》/魏崢(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