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顎關節症候群!女老師開不了口進食痛 打呵欠下巴合不回去

女教師打呵欠,下巴合不回去,進食疼痛,後來連張口只剩正常一半,原來罹患顳顎關節症候群,透過顳顎關節鏡手術,恢復正常生活。(圖:寇世菁攝)
女教師打呵欠,下巴合不回去,進食疼痛,後來連張口只剩正常一半,原來罹患顳顎關節症候群,透過顳顎關節鏡手術,恢復正常生活。(圖:寇世菁攝)

39歲陳老師多年前發現張口時,耳前會出現(卡)的聲音,症狀越來越嚴重,吃東西疼痛、咀嚼困難,惡化到隨時劇烈疼痛,輾轉到中國附醫口腔顎面外科,確診罹患「顳顎關節症候群」 ,張口度剩正常的一半,接受微創顳顎關節鏡手術,傷口1.5公分,術後嘴吧可正常張開,吃飯講話不再疼痛,重拾正常生活。

中國附醫口腔顎面外科醫師羅文甫指出, 顳顎關節位於臉部兩側耳朵前方,俗稱下巴關節,由兩塊骨頭形成的關節,連接著頭骨和下顎,掌管嘴巴張開和閉上的關節及下顎肌肉,讓我們咀嚼食物、說話以及進行眾多臉部表情,擔任眾多複雜任務,羅文甫說,曾有外傷、咬合不正、不適當的口腔習慣,及心理壓力等等,都是「顳顎關節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國內研究顯示,台灣約有超過10%的人口,患有「顳顎關節症候群」,好發於上班族的年齡,約20至40歲,通常女性多於男性,許多人可能情節輕微,不以為意。顳顎關節症候群包含許多不同症狀,如顳顎關節疼痛、耳前痛、咀嚼困難,以及開合口時出現噪音、卡頓感等。另外,也可能引起頭痛、頸部痛、肩部痛,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進食或說話,甚至也會影響牙科治療,例如治療後牙、矯正治療等。羅文甫醫師表示,由於「顳顎關節症候群」症狀多元與複雜,往往對正確診斷和及時治療形成一大挑戰。

醫師說,顳顎關節症候群,傳統常以非侵入性治療起步,例如透過改善不良的咀嚼習慣,輔以藥物治療、乾針治療、物理治療、製作咬合板或咬合矯正等。但對某些嚴重病患,傳統治療方法效果有限,無法完全改善症狀,或是治療後仍時常復發。此時醫師需考慮侵入性治療,像是施打肉毒、玻尿酸,關節腔沖洗等低侵入性的治療方式,甚至極少數的病人需要高侵入性、傳統的開放性手術以修復或取代受損的關節。

羅文甫醫師指出,「顳顎關節鏡手術」於國外已行之有年,在台灣相對少見,最大特點是屬於低侵入性的微創手術,提供可直接觀察關節內部的方法,以應用與治療更廣的範疇,對於醫師診斷和治療上成為一大利器,不過,並非每位病人都適合此手術,建議病人與專科醫師諮詢討論後,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式。

女教師打呵欠下巴合不回去,進食疼痛,張口只剩正常的一半,透過顳顎關節鏡手術,恢復正常生活,傷口小,臉上看不到手術痕跡。(圖:寇世菁攝)
女教師打呵欠下巴合不回去,進食疼痛,張口只剩正常的一半,透過顳顎關節鏡手術,恢復正常生活,傷口小,臉上看不到手術痕跡。(圖:寇世菁攝)

這名陳老師說,二十歲起,打個哈欠,下巴就合不回去,因為有磨牙問題,先到牙科,製作咬合板,稍有改善。三十歲後,張口會聽到卡卡卡的聲音,掉下巴次數雖然比較少,但一直會磨牙,有疼痛感,看牙醫時,嘴巴根本張不開,牙醫師建議先治療顳顎關節,因此輾轉到中國附醫,今年二月進行顳顎關節鏡手術後,傷口1.5公分,幾乎看不到,復原也快,配合醫師叮囑復健治療,自己把手指頭,放在上下門牙,撐開嘴巴,一天練習三次,把固定的嘴巴幅度撐大。現在張口可達四公分,再也沒有卡卡聲,也可以正常吃東西,找回生活品質。(寇世菁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