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場開發若外商通吃 不利產業鏈國產化

工商時報【陳鷖人╱台北報導】 在環評委員會「由遠至近」原則下,航道內近岸風場恐進入二階環評,形同出局;由於航道內開發商包含台電、中鋼等國內廠商,業者擔憂,若潛力風場開發權由外商全拿,恐不利離岸風機產業鏈國產化。 本月17日,航道內的福海示範風場成為首座進入二階環評離岸風場,示範風場雖不受年底通過環評規定限制,但環評結果引發業者高度關注,外界分析,航道內業者要在年底前通過環評難度很高。 業者表示:「離岸風電發展不只是衝高裝置容量,背後還有工作船、風機製造等產業鏈」。國內業者質疑,航道外開發商多屬外商,能源局又無法硬性規定外商國產化程度,恐怕會影響整個產業國產化發展。 對此,能源局局長林全能解釋,輸電基礎設施要逐步建置,風場開發勢必要「排隊」,8月上旬會對外公告通過環評的潛力場址開發遴選機制,雖無法明定國產化比例,但是國產化程度會是重要指標。 林全能表示,開發順序的遴選機制會包含工程能力、財務能力,以及國內產業連結3大指標;其中,國內產業連結會希望業者在海事工程、水下基礎設施、風機製造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程度和國內業者合作,國產化程度越高,越有機會先出線。 林全能指出,不明定國產化比例是因為國內產業多無離岸風機相關製造經驗,未來除了相關硬體設備委由國內廠商製造外,技術轉移也會納入國產化程度評估標準中。 航道內開發商也開始擬定腹案,力拚年底通過環評。台電表示,若環評委員會做出二階環評決議,就會提出備案縮減開發面積,將開發範圍縮減至白海豚活動範圍後1公里,裝置容量剩700MW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