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借鏡新光金控經營權變天之二、三事

上周國內最吸睛的金融界「業界盛事」應該就是「新光金變天」事件,對業界與主管單位而言,新光金的變天都有值得參照、借鏡的地方。

台灣的金控、甚至一般金融企業,原有經營者、金控家族持股比例都不低,對經營的守護亦綿密,加上主管單位以較保守態度看待金融界的經營權爭戰,對持股比例的增加與申報等有不少規定,因此金控經營權的更替算是「稀有事件」。而如國泰、新光、富邦、中信等「蔡吳辜」等金融家族,更是紮根金融界數十年、外界視為難以撼動的金融家族。

不過,今年新光金的董監改選,原來掌控經營權的吳東進家族「翻車」了,不但丟掉經營權,而且「丟得很乾淨」,對手直接掌控3分之2席次,未來吳東進家族的董事只能在董事會中當「人形立牌」,連阻擋、否決議案的能力都沒有。

何以致之?有人認為主因是吳東進「大意失荊州」,未積極且提早佈署徵求委託書事宜,這種說法不能說錯,表現在最終數字上,就是掌握的委託書比例,挑戰者以 38%狂壓公司派的 3.8%。委託書大戰的輸贏確實時常可決定上市企業經營權爭奪戰中的成敗,不過,在新光金這個案例中,如果只把輸贏關鍵擺在委託書收購這種「技術面問題」,會忽視真正更嚴重的問題─破底的經營績效、糟糕到無以復加的公司治理。

相較過去多為「市場派大戰公司派」的爭戰,這次新光金的經營權爭奪戰,算是一個相當特別的「非典型」案例:一個是發動搶奪經營權者非一般外來者的市場派,而是「另外一個公司派」。70年前創立新光人壽有吳、洪、林三大家族,新壽之後成立新光金,吳家一直掛頭領軍、掌控經營權,而這次發動搶奪戰的是洪家第3代洪士琪,也因此一般媒體名之為「改革派」而非市場派。

另一個特別之處在吳家老三吳東亮的台新金控,在爭奪戰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雖然台新金官方否認介入,強調在這場爭奪戰中「我們完全沒有角色」,不過,會讓吳東進奔到金管會要求「管管老三」,應該不會是無的放矢,更且改革派領銜委託書徵求負責人為吳東亮的牽手彭雪芬,說完全無關也怪。

換句話說,新光金這個堡壘應該不算是外人從外部攻陷,而是被自己人「窩裡反」拿下,兄弟手足、內部的「其它」公司派一起讓吳東進翻船,標準的禍起蕭牆之內。台灣那些老牌的企業家族,大部份都早已傳承第2代、甚至第3代都已露臉了,兄友弟恭、共同努力經營,誠為美事美談一件,但也別忽略自家兄弟、內部一起創業有革命感情的其它人,往往是最有能力「插刀」。

不過,更警世、該警惕的是:在掌控最多股權、控制70年後仍丟掉經營權的基本面,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業界殿後的經營績效、差勁的公司治理、不時還要鬧笑話給業界看。

新光金的主體是人壽,這是一個能跟國泰並列的台灣最老牌金融企業集團,但多年來經營績效是瞠乎其後,三不五時傳出財務風險,長期名列金控績效末段班,偶有起色又欲振乏力,今年首季更成為唯一虧損的金控;公司治理不佳則是經過金管會「認證」,差勁到要出手撤掉吳的董事長職務。早期如吳東進受宏達電自建品牌的「感動、感召」而讓新光進大買股票,結果買在最高點,一檔股票就虧損60億元,還有不時搶占媒體版面的「2個女人的戰爭」、獨董李勝彥緊咬重批吳東進禮聘來任總經理(後擔任副董事長)的李紀珠、「管不住的女兒」等,都讓業界看笑話之餘,也凸顯公司治理與領導能力的問題。

最後就是「牆倒眾人推」,支持吳家70年的創業家族「吹起革命號角」,自家兄弟不挺,小股東也不愛(聽聽股東會上小股東的發言就看得出),傳統挺公司派的外資也不支持。對掌握經營權者而言,最是務本之道還是經營績效─白話文就是賺錢多多,再來是公司治理上軌道、夠透明,作到這2點,持股就算少,股東還是會讓經營階層繼續經營─看看台積電就知道了。附帶一提,薑未必是老的辣,50歲出頭的洪士琪帶領板倒近80歲的老江湖,或許可讓國內嚴重老化的家族企業想想「傳承」2字─雖然最後擺出的董監陣容仍是「老氣橫秋」、新任董事長陳准舟猶年長吳東進5歲,令人遺憾。

至於監理單位金管會,在這次經營權爭奪戰中,不論「內心深處」是否偷偷期望狀況不斷的原經營者乾脆下台最好,但在監理作為上算是守住應有的中立角色,並未理會吳東進的「管管老三」要求,也沒趁機落井下石再電公司派,值得肯定。台新金也算聰明自制,在「金金分離」原則上並未被抓到把柄,沒給金管會出難題。不過從新光金變天,外界多認為公司績效與治理可望提升來看,監理單位對金控、金融機構的經營權更替─不論是合意或惡意,是可以有寬廣一點的尺度,不必一味視之為毒蛇猛獸。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