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台灣該留意「綠色金融風暴」

日前國內傳出離岸風電廠商爆出疑似債務危機事件,單一事件雖然也必須警惕注意,但更值得關注、留心的是切勿發生「綠色金融風暴」。

根據媒體報導,天豐新能源開發的允能風場分為一期、二期,共設置80支風機,總裝置容量達640MW,但至今只裝設16支風機,在建置延宕,又受新冠疫情影響導致成本大增,近日傳出債務危機,廠商正和銀行團溝通,設法讓計劃能繼續。而依照金管會的資料,共有8家本國銀行及12家外國銀行參與允能風場聯貸案,授信餘額各達新台幣236億元及430億元共667億元。

就個別案例而言,計劃延誤後,銀行團是否繼續支持,或是要如何讓計劃再走下去,雙方貸款與還款條件如何改變等,只能由借貸雙方根據專業與自身條件談定,政府單位不宜、亦不應過於介入,縱然離岸風電是政府大力支持、推動的計劃,也不能讓銀行面對更大的風險,這是有關單位對個案發生債務風險時,該有的分寸與立場。

但就整體面而言,有關單位─包括風電主辦單位經濟部、及金融監理單位金管會,都該留意「綠色金融」的貸放與運作情況,因為這牽涉到數兆元的融資,如果出問題,對金融界的衝擊,絕對是數倍於防疫險保單對金融業的衝擊。

近十多年,全球在面對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等全人類的共同問題後,開始興起一股「綠色金融」風潮;簡單的說,只要有利於環境保護而創建的金融商品或服務:從貸款、債務機制到保險、投資、發債券等,都可稱為綠色金融。根據金管會的統計,本國銀行對綠電及再生能源的放款達2兆4296億元,其中離岸風電融資部份大概是在3500億元左右。

國內有必要對綠色金融特別注意,原因在國內銀行在這方面的經驗與專業較缺乏,例如離岸風電之類的計劃,其融資方式在國外幾乎都採取所謂的「無追索權專案融資貸款」的授信方式;一般融資多屬於有「追索權」,如果出問題,銀行有請求專案資產以外的額外擔保品、現金的權利;但風電這種「無追索權」融資,出問題後,銀行什麼都拿不到。因為開發商矗立海中的風電機實在不是一個好的擔保品,對銀行而言,開發商還款的來源就是計劃完成、開始發電後收來的電費,這也是其現金流。

白話文講就是:這種融資方式,銀行最大的保障,其實就是本身對專案的專業夠強,既能事前評估出計劃成功率、決定是否給予貸款,在計劃進行中又有專業監控、更專業的銀行團則是有能力協助計劃完成,讓自己債權得到更好的保障。但國內銀行顯然缺乏這方面的專業與經驗,這也是對風電融資的綠色金融,最讓人擔心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就算風電是政府大力支持的政策與計劃,國內公營行庫還是「怕怕」,還要政府部門「鼓勵兼威脅」,最後甚至要考慮用政府保證融資方式支持的原因。

綠色金融在台灣,除了正常的授信風險外,還有一個其它國家未必存在的風險,叫「政治風險」。過去幾年蔡政府力推綠電,但外界迭有批評的是:給予開發商過於優惠的保證收購價格,這個保證收購時間長達20年,收購價格每度超過5元,光電甚至傳出有7-8元的收購價,這些價格不僅是國際上少見的高價,相較國內平均每度2元多的電價,是高出非常多,批評者認為20年下來,蔡政府等於給開發商超過1兆元的超額利潤。

經濟部提出各種理由合理化保證價格,但說服力與接受度都不高,如果那天再次政黨輪替,新上台的執政者恐怕不會願意替前人的超額帳單埋單,如果屆時政府硬是要調降收購價格,紛爭必起,如因此影響開發商電費收入,銀行債權保障同受影響。

不要認為這種事不會發生,更不要以為廠商有「合約護身」、不怕新政權找麻煩,這些都是有前例可循:台灣在20多年前曾經陷入缺電困境,因此在1995年公告開放民營電廠(IPP)興建,前後有9家IPP成立並與台電簽訂25年的購電合約,這些IPP每年可提供300多億度的電。但在馬政府油電雙漲引發社會反彈後,綠營把矛頭對準收購價格較高的IPP,施壓要台電修改合約降低購買價格。9家IPP雖然拒絕,但台電最後還是以各種手法讓IPP接受降價。

民進黨既然當年搞過這種事,不要認為其它人無能回頭也來整整綠營鍾愛、與綠營政客有萬般關聯的綠能計劃,綠色金融可能面對的政治風險,將是最難評估的風險。這次單一風場計劃出現的債務危機與風險,對整體金融界而言是小事一件,但這卻提醒利益攸關的各界注意台灣綠色金融的問題與風險,千萬別搞出綠色金融風暴!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