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拜習會,沒有成果的成果
舉世矚目中,15日的「拜習會」上演、落幕。雖然有不少分析評論出這次拜習會的「這個那個成果」,但實質上是「沒有成果的成果」,即使暫時讓中美關係不再滑向更谷底,但在競爭甚至敵對形勢已成的中美關係架構中,短暫的休兵、會面時的好話,都是脆弱飄渺,隨時可以因小事件而再滑落。
APEC(亞太經合會)領袖峰會本周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外界對峰會本身的過程與內容關注度低,焦點都集中在拜習會上。從去年11月峇里島G20(20國集團)峰會的「拜習會」之後,中美兩國元首就未見面。雖然峇里島的「拜習會」一度讓中美關係有緩和、走向正向的跡象,但今年2月的「間諜氣球事件」讓兩國關係再次滑向谷底。
一直到6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中,接著葉倫、凱瑞、雷蒙多等美國高層官員訪中,形塑較和緩的氣氛,即使如此,原本外界預測(或是說期待)9月在印度的G20峰會中會有「拜習會」,結果習未出席,也因此APEC的「拜習會」更受關注。
拜習會中除了各說各話、過去重述過多次的話、與「空話」的部份(如台灣問題、中美互相尊重、中國沒有要取代美國、美國不要打壓中國、共同面對全球性挑戰…..)之外,被認為較實質的成果大致上就是已接近達成協議的恢復軍方接觸和打擊芬太尼走私議。
只是進一步看,這些都難謂多了不起的實質成果,最後還是看後續雙方是否有誠意、如何作而定,例如打擊芬太尼走私是一提再提、中方也曾答應的問題;軍方接觸過去存在,是在去年斐洛西訪台事件後中斷,所謂「恢復」是如何個恢復、層級、管道、頻率都要再觀察。因此,從實質面講,只能說是「沒有成果的成果」。
不過,換個角度講,雙方元首見面、加上之前官員互訪的鋪陳,讓中美關係緩和就是一個最大的成果了;甚至可說,拜習會能成功舉行本身就是一個成果,這也是一種「沒有成果的成果」。中美雙方確實各自有必須讓雙方關係趨緩趨穩的原因,中國是經濟走低的壓力,美國是選舉在即的壓力。
至於中美關係是否可以因這次峰會從此走上康莊大道,那是肯定不會,「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日子」只有在童話中才存在,中美之間的競爭、對抗、甚至敵對形勢已形成,這個雙邊關係的基本架構尚看不出有改變,也不是1次峰會可改變。
中國必然繼續追求發展、提升綜合國力,美國也不會放任讓中國超趕,打擊壓制是必然,更且美國內部「反中」已是主流,政治矛盾日深的兩黨唯一共識就在「反中」,這些都不會是短期能翻轉的因素,美國政客如果能不在「反中」上燒火收割選票就已是「佛心」,要他們「友中」是難了。
在這種結構下,中美關係也特別脆弱,隨時可以因為一個外在因素:外交關係、管制政策、甚至一句話而再次停滯、倒退,不必借鏡太久之前,1年前峇里島拜習會之後,中美關係一度緩和甚至好轉,但爆發間諜氣球事件就倒退回冰點,兩國也持續在全球進行地緣政治角力,美國繼續收緊對中國的半導體制裁,中國拿管制稀有金屬反擊。
那麼未來1年,美國會放鬆甚至放棄對中國的半導體管制、或取消現有的加徵關稅、或放棄圍場中國的政策嗎?看不出可能性,如果有調整,趨嚴更緊的可能遠遠大於其它。正如去年10月宣布對AI晶片出口中國的管制後,美國的輝達因此為中國打造可繞過管制的晶片,今年10月這些晶片就被納管;傳說輝達因此要再為中國市場打造可繞過管制的晶片,只要這些晶片效能對中國發展AI大有助益,明年就可能再被納入管制。要放寬禁令?目前來看是:門都沒有。
中國方面,也不會因峰會讓關係似有緩和,而放棄與美國在全球的地緣政治角力、加入譴責俄羅斯之行列、甚或放棄推動半導體自主計劃吧?
至於國人最關注的台灣問題,大致上還是與過去雷同:美國重申反台獨、一個中國政策、要求台海和平;中國則是要求美國不能支持台獨、要求美方有具體行動表現、停止武裝台灣等;習雖然說了「中國終將統一,也必然統一」,但也說了「和平統一」,至於否認27年或35年有攻台計劃,坦白說,這原本就是美方放的訊息,真實性存疑,即使真有計劃,也無人會承認,可「略過不表」。中美雙方對台灣問題的說法,大致上還是不脫過去的路數與格局。
對台灣而言,影響命運的關鍵就是中美兩國,中美關係穩定趨緩其實也有利於台海安定,對台灣是正數。重要的是台灣要穩住,別傻傻被利用而引火上身。
更多風傳媒報導
看更多相關新聞
拜登說習近平是「獨裁者」 布林肯整張臉秒變苦瓜
美中設元首熱線 拜登:可以拿起電話就打立刻聊
中國從不賭美國輸 習提五大願景
會晤後送習近平離開 拜登大讚「紅旗」專車
習近平一定比江澤民成功?「1993,江同志的舊金山」網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