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李遠哲的遺憾,童子賢的鑑戒

「政客關心的總是下一場選舉,政治家關懷的則是下一個世代。」台灣不缺政客,看不到政治家,不過,永遠有「國士」願意為政客背書,過去三十年,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是「國士」代表號,雖然也是失敗的代表號;民進黨第三次執政,「新興國士」登場,代表號是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李遠哲經驗」足可為借鏡。

賴清德就職滿月民調大跌,三個委員會救援?

民調聲望大跌十個百分點之際,賴清德總統迎來他的就職滿月,賴清德送給全民的大禮是成立三個編制外委員會:「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及「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他自任召集人,並禮聘社會賢達與知名學者,如前現任中研院長翁啓惠與廖俊智,分別擔任兩個委員會的副召集人。

三個委員中,「全民防衛韌性」帽子很大,無非國防國安,副總統、國安會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都是副召集人,形同賴清德「府內國防小灶」,頂多開爐時找上國防部長、國安局、海巡署長…同席,不安這個名目也能開的會(比方擴大軍事會談),多安個名目也無妨,雖然有點無聊;「健康台灣」換個說法美化賴清德去年選舉承諾的「百億癌症新藥基金」,事實上,去年陳建仁內閣已為之編列七十億預算,這個基金正式成立也是設在行政院(衛福部),而非設在總統府。

比較引人矚目的是「氣候變遷對策」,任務目標是氣候治理,淨零轉型,因此,從不諱言不用核電不可能達到二0三0減排百分之五十、二0五0淨零的童子賢,在新政府團隊表明「不考慮核能」後,依舊應允加入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成為三位副召集人之一,更引人側目;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就直言,「如果由他(童子賢)一手主導比較有利,希望他(童子賢)不要像經濟部長郭智輝被(民進黨)牽制。」

<cite>-總統賴清德(右)、副總統蕭美琴(左)出席「信賴新政,時代新台灣」就職滿月記者會,宣布成立三個委員會。(顏麟宇攝)</cite>
-總統賴清德(右)、副總統蕭美琴(左)出席「信賴新政,時代新台灣」就職滿月記者會,宣布成立三個委員會。(顏麟宇攝)

李遠哲嘔心瀝血,成了教改替罪羊

調整民進黨反核神主牌陰影下的能源政策,一直是業界、甚至外商的建言,但寄望童子賢「主導」可能想太多,畢竟副召集人還有迄今非核不鬆口,連氫能、地熱、海洋能源都抓上手的廖俊智;就像癌症新藥基金,行政院去年已經編列預算,去年行政院也已經成立「台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各部會之外,廖俊智就是成員之一,委員會成立後,行政院的「推動小組」繼續運作還是取消?委員會的角色是指導還是提供諮詢?但不論是廖俊智指導廖俊智,或廖俊智諮詢廖俊智,都挺荒謬。

由是觀之,賴清德的三大委員會被批評「疊床架屋」或「架空卓榮泰」都不無道理,但這也不重要,因為歷任民選總統早就慣性成立各種編制外組織,也對「最高行政首長」指三道四習以為常。隨便舉例,前總統李登輝永遠認為他的行政院長財經政策不如他,對連戰如此對蕭萬長亦復如是;連教育政策,都請出李遠哲出「教改審議委員會」召集人,還好這個委員會設在行政院之下,陳水扁當總統,這個委員會改頭換面成為「高教審議委員會」,李遠哲為台灣教育堪謂嘔心瀝血,但也成為教改成敗的替罪羊。

因為挺扁,李遠哲成為扁時代的「關鍵國士」,教改有他,兩岸政策他還是「跨黨派小組」召集人,小組提出「三個認知,四項建議」後停擺,運作時間不過半年,因為國會在野黨不買帳,無黨派可跨還改名為「超黨派兩岸政策小組」,基本無用;二00二年他建議大幅裁軍,改全面募兵,還好,扁、馬、蔡三任總統二十四年,兵役從徵兵到募兵,役期從一年多到四個月再回到一年,歷任三軍統帥要負責,沒人怪李遠哲。

<cite>諾貝爾獎得主、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是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第一任最重要的「國士」。(陳昱凱攝)</cite>
諾貝爾獎得主、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是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第一任最重要的「國士」。(陳昱凱攝)

「國士的盲點」─政治熱情支撐不了專業

李遠哲挺扁,但扁貪汙讓他大失所望;李遠哲丹心不改,繼續挺蔡英文,從力挺宇昌案,到與蔡英文共同出席「台大國際論壇」,大談「溫室氣體減量排放」,蔡英文當面允諾會將之納入競選政策,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李遠哲對蔡英文說「二0二四以後不關我的事」,如此氣極敗壞,二0一九年蔡賴總統提名初選之爭,李遠哲聲明挺賴,從此,李遠哲從「關鍵國士」成為「悲劇國士」,立委選舉從支持時代力量到改挺基進黨,這兩個小黨抱的都是民進黨的神主牌,包括反核,即使泡沫了,依舊反核,這是「國士的盲點」,他的政治支持撑不起他的減排專業理想。

賴清德成立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也算對李遠哲關注「全球氣候治理」的「溫暖回應」,「國士」招牌順手移交到了童子賢手上,李遠哲未竟之功,童子賢有能量達成嗎?應該問歷任總統編制外組織難於做到的事,賴清德的委員會能做到嗎?

陳水扁的跨黨派兩岸小組失敗了;馬英九總統的財經諮詢小組(由副總統蕭萬長召集),第一任四年召開了三十五次會,蕭萬長雄心壯志說「希望不只是建言」,或許因為這句話,每次小組有結論建議,都「震動(財金經)內閣」,隨便舉例,「主權基金」到現在都還有爭議,調降遺贈稅到百分之十,結果蔡政府上台就改成百分之十、十二、十五的三階段累進稅率,總共實施八年。蔡英文的司改委員會在召開司改國是會議後任務終了,司法改革成為蔡政府敗筆,年金改革委員會在抗爭中通過軍公教年金改革方案後落幕,留下勞保年金不改了;還有「原住民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原轉會),八年舉行二十一次會,蔡英文卸任前不忘舉行最後一次會表揚其功績,她沒提的是,部份原住民團體在總統府前安營紮寨直到她卸任才撤除。

細數過往,不是為了澆賴清德或童子賢在內的「國士們」冷水,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真要做事,不靠名目華麗的各種編制外委員會、小組,而在調整政策、落實政策。權力多嬌,折了政客不足惜,別讓國士也折腰。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