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當公共政策淪為信仰時,災難不遠矣

新政府上台,能源政策是矚目焦點,但賴政府的表現無疑是令人失望、甚至是「反胃」的:問題不在是否修正或維持現狀,而是賴政府把一個可讓各界討論、專業評估的公共政策議題,一舉提升到「信仰」層次。

本周行政院長卓榮泰在拜會民眾黨立法院黨團時說,朝向「非核家園」是一種價值,「我們本身如果失去了價值,生命會失去意義」,強調台灣電力足夠,並非缺電或大斷電。而在院長交接時,他就說要繼續發展綠能,「但追求非核家園,是永遠不可放棄的目標」,才能對地球負責、對後代子孫盡責。

這些話除了「繼續發展綠能」這句問題不大外,其它幾乎都讓人搖頭。能源政策、供電政策,當然是一項公共政策,影響著一國的經濟與產業發展、民眾的生活、甚至影響國家安全;而且,能源、供電政策當然有其專業性。

但卓榮泰把「非核家園」一舉「昇華」到信仰層次、把非核家園視為我們的價值,更且重要的失去這個價值連「生命會失去意義」,那就完全不必討論了─即使討論也不必「理性」、科學的討論。有那個信仰需要被理性、科學的討論嗎?

因此,這幾天因為經濟部長郭智輝在立法院核電問題答詢時,說出諸如「只要修法通過,核二、核三可以延役」的話,引起外界揣測、認為非核家園立場鬆動,都是「想太多了」。倒帶一下看卓在交接典禮上說的:「追求非核家園,是永遠不可放棄的目標」,就知道「想這想那」看來是都不必了─結果很快的部長馬上改口、堅決的站在非核家園統一陣線上。

無論是民進黨或是卓榮泰個人,把非核家園作為其價值、信仰,當然該尊重,但把其非核家園的價值強加在全民身上,卻是百折不回的「信仰迫害」─信仰迫害就是宗教迫害,這種迫害有2種,一種是對某信仰者迫害施壓要其改信仰,一種則掌權者把其信仰強迫其它人接受,綠營的非核家園信仰迫害屬後者。

事實上近年的民調很明顯反應,支持非核家園、不要用核電早已非主流民意,支持使用核電者都超過一半,而且越年輕者支持核電比例越高。下次綠營提到非核家園時,請可能是綠營的價值與信仰,都絕對不是全民的價值與信仰,綠營或任何人更無權力將其價值與信仰強加在他人頭上。

卓榮泰這番話,也同時犯下嚴重的謬誤。他說非核家園「才能對地球負責、對後代子孫盡責」,實際情況完全相反:全球環保的重點在減碳因應氣候變遷與暖化;反核?廢核?還有那個國家再提?又有多少環保團體還以此為「志業」?

相反的是:各國為了減碳而支持核電,去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以美國為首的20多國簽署「核電增2倍」宣言;今年3月歐洲比利時召開一場核能峰會,參與國家有35國,包括比利時、法國、荷蘭等十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到場參與並發表演說,會後的《核能宣言》中強調,「核能是一種可靠且可調度的零排放發電來源,也是清潔能源系統保持其韌性和永續性的堅定支柱」;5月在義大利舉行的G7氣候、能源和環境部長級會議發表重要的「核能共識公報」: G7不再反對核能,就算本國不選擇核能,也會支持那些選擇使用核能的國家繼續發展相關技術。

看看堅持非核家園價值的民進黨,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因為堅持廢核,綠營的能源政策是增加綠電到2成以替代核電;但綠電進度落後,結果是火電大增,這代表的是排放與空污都增加。國內環團就指出近8年台灣增加的電都來自火電,而國外NGO的評比中,台灣的減碳成績排名是倒數幾名。

如果真的要「對地球負責、對後代子孫盡責」,台灣該作的是增加、或至少繼續使用核電,然後全力減少燃燒化石燃料的火電;續用核電占比到2成、綠電達2成,火電就能降到6成,有助減碳。但為了綠營非核家園的價值,台灣火電必然持續增加、減碳註定一場空。

外界稱廢核是民進黨的神主牌,批綠營能源政策是建立在其意識型態上、而非專業與全民需要上,卓榮泰那番「非核家園是一種價值」的話恰恰證明此說真,全民也為了綠營的價值、信仰進入一場災難中─承擔排碳空污增加、電價上揚的代價,最倒楣的是還要付出健康成本。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