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經濟前景如霧,陷困境的「中國雙循環」

上周國際貨幣基金(IMF)大幅調高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對中國經濟而言該是正面消息;但幾天後官方公布的5月製造業活動卻又意外萎縮,房市萎頓亦毫無起色,中國經濟前景如霧尚難明朗,「雙循環」在內外壓力下陷困境。

IMF最新公布對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測為5%、明年為4.5%,雖然都比去年的5.2%低,但相較IMF在6周前的預測數字,已經是大幅調高0.4個百分點,這種上調算是好消息。但接著官方公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卻是在連續2個月的擴張後下滑,從4月的50.4掉到49.5,跌破50的榮枯線。《華爾街日報》對此數據的評語是:中國依靠製造業重振經濟的策略開始失靈。

這個其實點出中國經濟現在的「尷尬」處:內需與出口到底該「誰拉誰」才能脫離泥沼?

中國經濟結構中,消費一直被認為偏低、被「過度壓制」。例如以2021年的數據來看,中國的消費占GDP比重為54.3%,其中政府和民間消費分別為15.9%和38.4%。這個比重遠遠低於先進國家,例如OECD的平均值為77.3%,其中政府和民間消費分別為18.3%和59.0%;即使以世界平均水準72%相比,中國的54%也是差距極大。

因此,過去中國的GDP結構與經濟成長,多是由出口與投資帶動。近年出口占GDP比重雖然已由高峰下降到19%左右,但以中國這種大型經濟體而言是高了一點,相較之下,美國只有12%左右。

在美國川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關稅戰之後,2020年北京曾提出「雙循環模式」:即「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國內國際雙循環)。用白話文講,就是原來經濟高度依賴出口、是「出口導向」模式,現在要增加國內需求─即消費的比重,即「擴張內需」,靠內需支撐經濟。

這個政策當然無誤,典範案例是美國,美國就是高度依賴內需的經濟體,不計政府的民間消費占比就高達7成左右,堪稱內需大國,某個角度而言,美國經濟不靠其它國家就可以活得不錯,這也讓美國更有本錢對其它國家進行各種製裁與「經濟脅迫」。中國會受美國貿易戰打擊的原因之一,其實就是出口比重仍高到對經濟影響大。

政策正確豐滿但現實非常骨感,中國的內需先有疫情摧殘、再有房市低迷打擊,後者對內需與經濟的影響是有直接與間接2面。中國尋求的突破方式之一是提振製造業─其實就是出口,要藉著出口增加提抬製造業與支撐經濟;今年3月中國總理李強在人大的報告中就說要「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中國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所謂的「新三樣」出口增長近30%。外界的解讀是中國要藉著出口(製造業)來支撐經濟,換句話說,雙循環又回到過去的「國際循環」(出口)為主了。

不過,從5月的製造業PMI來看,製造業又回落,想藉著出口增加、製造業擴張來重振經濟,似乎不不甚樂觀,展望未來則更令人擔心,因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出口的打壓有加深、擴大的跡象。日前美國才公布對中國的「新三樣」等產品的高關稅,還在G7財長會議中施壓要盟國採聯合行動,雖然尚未被接受,但歐盟也在針對中國電動車進行貿易調查。

原本支持自由貿易的歐美將向保護主義,中國想靠出口、製造業重振經濟,前景並不那麼樂觀。更別提「川普風險」了:川普已揚言今年11月大選他如果勝選,除了對全部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外,還要對中國商品徵收60%關稅。

過去許多學者專家都曾指中國經濟的成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從經濟結構的合理性看,中國經濟規模大到18兆美元左右,已經不可能靠出口與投資支撐,內需消費比重必須要大幅增加才能讓經濟更健康、走得更遠。特別是在全球自由貿易環境惡化後,中國經濟終究要靠內需─消費增長要更高、房市要能走山低迷回穩。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