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綠色執政的綠色災難?而這只是開端!

台電公布,從2015年核一廠1號機大修暫停以來,陸續有3部核能機組停止運轉,暫停的核能機組改以燃煤、燃氣取代後,累計至今年底,3年來排碳量增加1200萬噸,空氣汙染物氮氧化物(NOX)也多排近千萬噸。

這個發展不讓人訝異,讓人「驚嚇」的是數量;更讓人擔心的是:這只是台灣邁向高排放、高污染的開端而已。

國內排放量最大的來源就是發電,占總量的37%左右;台電也是國內最大的單一排放「大戶」,甚至前10大單一排放來源中,台電的電廠就占了3個。2014年時,台電一年排放量是8489萬噸,2015年增為8536萬噸,2016年到接近9050萬噸。今年以來則因增加緊急發電機組在內的火電,排放量預估會到9600萬噸上下。

也就是說3年來,單是台電為發電的排放量就「年增1200萬噸」,較2014年的數據等於成長了14%。依照台電說的原因是:「多出來的量,就是停掉核能機組,改以火力取代的結果。」

說不讓人訝異的原因是,不管反核人士把核電說得多恐怖、「潛在」災害多大,但至少在發電期間,幾乎是接近零排放(世界平均值大概發電1度只排放0.07公斤的二氧化碳);但火力發電,不論是燃煤或是天然氣,都難避免排放與污染。雖然綠營把天然氣說成好似一種「乾淨」;天然氣發電的排放確實比燃煤少了一半左右,但還是屬高排放。

但這大概是具體數字首次公布,每年增加的這1200萬噸排放,政府與這個社會要費多大的力氣,才能從其它地方減碳省下來?更可能的是甚至根本作不到。

而每年增加1200萬噸排放量,是因為把原本一年可發400億度電(約占國內供電的18%左右)的核電,其中3個機組停止發電,要用火電彌補減少的100億度電所致。那如果根據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未來要全面廢核,這減少的400億度要從何而來?

依照能源政策的規劃,2025年全面廢核後要以綠電增加到占20%取代減少的核電;而這3年火電與排放的增加,官方的說法是「過度時期短暫性的現象」。

官員捫心自問,真的是過度期的短暫現象嗎?如果成為長期現象,蔡政府官員是否有B計劃?

綠電(不論太陽能或風電),裝置容量與實際發電量之間會有相當大的落差,平均而言,實際發電量大概只有裝置容量的2-3成上下(視各地區的條件與氣候而會有不同),而綠電供應不穩定,無法真正替代能24小時穩定供電的核電作為基載。這代表的是只要台電電力需求持穩,火電增加絕對無法避免;它不需要增加到能百分之百替代核電的400億度,但也一定超過現在要支應的100億度。

經濟部已經承認到2020年時燃煤發電比重會到50%,但說到2025年綠電完成後可降到計劃中的30%,屆時綠電占20%、天然氣發電占50%。證諸現實,這只是官員的夢想,甚至是謊言,因為不可能作到。

只要官員盤點一下手上的建設計劃進度,其實應該知道結論。要增加天然氣發電,除了蓋電廠(或是把現有燃煤電廠改為天然氣電廠)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國內要加建天然氣接收站,經濟部真認為可「如期推動完工」嗎?此外,離岸風電建設計劃也是碰上地方抗爭、環評等因素,加上工程難度問題,進度難如預期;甚至官員樂觀以為不必環評的「示範風場」案子,碰到要進入二階環評。

官員真認為所有建設計劃到2025年就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讓那些「過度期」增加的燃煤火電都能退場?依照這種情況,到2025年時的供電情況,官員夢想中的「黃金配比」大概難達成,較可能者反而是彭博能源財經研究團隊的預估值:2025年台灣的供電結構是燃煤占54%、天然氣占37%、綠電9.5%。

很諷刺的是如果真是這種結果,就是綠色執政竟反帶給台灣綠色災難,高喊環保而要全面廢核,結果卻得到一個最不環保的結果。全台排放量到底每年要增加多少千萬噸?經濟部是否該評估一個數字,讓全台民眾對未來增加的污染有個心理準備;更應該考量是否該有個因應的B計劃。


相關報導
蓋深澳電廠超級任務!硬工程之外 最重要是這項「軟技術」
「政府做不到、台電做得到」居民的苦 要靠深澳電廠才能「自救」?

《網友觀點》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