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美國極化對立會發生在台灣大選年嗎?

10月3日,美國眾議院投票罷免了麥卡錫(Kevin McCarthy)的議長職務,他成為美國史上第一個被罷免的國會議長。這場罷免也讓好不容易避開聯邦政府關門危機的華府政壇再度陷入混亂。這是美國政治兩極化造成的政治危機,愈接近大選,政治愈如易走偏鋒;而進入大選季的台灣也得警惕這種極化的危機。

出身加州的共和黨籍麥卡錫以216 比210的票數被趕下議長寶座。就制度設計上,議長是多數黨領袖擔任,要被趕下台並不容易,除非黨內叛變。美國國會議長與議員矛盾激烈最著名的例子是20世紀初共和黨籍議長坎農(Joseph Cannon),他被稱為「沙皇坎農」,被視為美國史上最有權力的議長。這個獨裁專斷的議長最後惹怒議員要他下台,但他自己提出罷免議長(motion to vacate)案,即使共和黨內也有議員對他不滿,卻擔心議長寶座落入民主黨手中而反對罷免,坎農還是保住議長位。

另一個例子是,2011年擔任眾議院議長的共和黨籍貝納(John Boehner),任內也一直受到極右的茶黨要脅制肘,他最終是在2015年自己辭去議長。

<cite>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被罷免下台突顯了美國政壇惡鬥加劇、政治對立不斷惡化。(AP)</cite>
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被罷免下台突顯了美國政壇惡鬥加劇、政治對立不斷惡化。(AP)

政治惡鬥用七傷拳互相毀滅

之前的「國會叛變」沒成功,如今這場成功的叛變是民主黨與共和黨極右派聯合促成的。弔詭的是,民主黨才在上個月底與麥卡錫合作通過45天臨時支出法案,讓聯邦政府暫時渡過關門危機。如今議長出缺、國會空轉,能否在45天內處理預算案還是大問號, 聯邦政府恐怕再度要關門。

<cite>民主、共和兩黨不僅是標舉政治路線差異以爭取選民認同,而是在大小議題上都要針鋒相對,許多歧見已非政策之爭而是意氣之爭。(AP)</cite>
民主、共和兩黨不僅是標舉政治路線差異以爭取選民認同,而是在大小議題上都要針鋒相對,許多歧見已非政策之爭而是意氣之爭。(AP)

麥卡錫下台突顯了美國政壇惡鬥加劇、政治對立不斷惡化。從今年一月新會期開始、麥卡錫有意參選議長時,就遭到黨內極右派抵制。麥卡錫和民主黨妥協通過臨時預算案,更激怒了共和黨極右派,終於在本月二日由佛羅里達州眾議員蓋茨(Matt Gaetz)吹響叛變號角、提出罷免動議。

為什麼麥卡錫幫助民主黨政府通過臨時預算案,民主黨議員還要與共和黨極右派合作罷免他?主因之一是他發動對總統拜登(Joe Biden)的彈劾調查,而且過去力挺川普(Donald Trump)。民主黨、共和黨極右派與麥卡錫之間的合緃連橫鬥爭說明了華府惡鬥愈見嚴重。民主、共和兩黨不僅是標舉政治路線差異以爭取選民認同,而是在大小議題上都要針鋒相對,許多歧見已非政策之爭而是意氣之爭。從中央的國會到地方鄉鎮,從政壇到媒體,從實體到網路,都呈現黨同伐異的劍拔弩張。福斯(Fox)新聞台死忠支持川普,顏色立場壓過新聞事實,甚至「質報」《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近年來一提到川普時厭惡之情就溢於言表。從紅到藍,從政治到社會,對立的雙方看待彼此都像在獵巫一樣,充滿仇恨。

政客仇視對方,不惜將政府停擺做為政治要脅的籌碼,明明知道政府停擺是七傷拳,兩黨都會受傷,國家、社會、經濟以及人民都受害,甚至國防也受威脅,但還是一再上演這個戲碼──十年間已第四次。兩黨政客沒有在思考大局後果,只想著如何政治責任甩鍋給對方。

在政客、名嘴的煽動下,政治的尖銳對立滲透到社會各層面,這也促成了國會山莊暴動的發生。社會裂痕愈來愈深,政治共識也愈難形成。這也難怪,中共這些極權政權嘲笑美國民主政治失能、會對西降東升那麼信心滿滿。

“Taiwan”符號只是綠營自嗨?

<cite>2021、2022年國慶主視覺也用“Taiwan National Day”。(文化總會)</cite>
2021、2022年國慶主視覺也用“Taiwan National Day”。(文化總會)

回頭看台灣,這種因黨派立場而撕裂社會的情況也隨著選舉的接近更加嚴重。最近一件就是國民黨發動民眾抵制國慶大會。

前總統馬英九以民進黨政府把國慶日的英文名稱寫成“Taiwan National Day”,企圖將中華民國國慶日變成台灣國國慶日,而宣布拒絕出席今年的國慶大會。接著立法院國民黨團呼應馬英九,號召「認同中華民國」的民眾及公職人員,今年不要參加國慶大會。

依民進黨政府的說法,“Taiwan National Day”在國慶典禮中已經用了三年了,不是今年第一次用,不瞭解為什麼馬英九之前參加國慶典禮,今年卻不參加。馬英九的確過去兩年都參加了國慶,但不能否認他在去年國慶前就曾呼籲蔡政府在國慶看板和外賓資料中不要再以“Taiwan National Day”做為國慶的英文名稱。馬英九當時批評這是在偷渡台獨的想像空間,「除了讓綠營的朋友自嗨以外,看不出哪一點對台灣安全繁榮有任何幫助。」

<cite>國慶大會也會出現巨型國旗。(陳昱凱攝)</cite>
國慶大會也會出現巨型國旗。(陳昱凱攝)

馬英九一向強調兩岸是「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關係,台灣也不應該用言語去挑釁中國;但馬英九卻避談兩點:首先,習近平愈來愈強調「兩岸關係操之在我」,單方面決定兩岸議題,正逐步在限縮否定台灣政府的治權。其次,對岸一直積極在國際上封殺「中華民國」或 “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護照上加入“Taiwan”並不只是「自嗨」,而是避免其他國家海關誤認台灣護照是中國護照,也因為這個實質功能而受多數民眾歡迎。在「維持現狀」的原則下,「中華民國」、「台灣」、「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等符號並存是合理的。如果說是對北京挑釁,「中華民國」與國旗更是北京要否定的。

進入大選季統獨動員升溫

<cite>“Tiawan”這個符號出現國慶典禮上讓統派民眾感覺刺眼。(內政部提供)</cite>
“Tiawan”這個符號出現國慶典禮上讓統派民眾感覺刺眼。(內政部提供)

不過,“Tiawan”這個符號出現國慶典禮上對統派民眾是刺眼的,馬英九與國民黨突顯這個議題其實也挑動起統獨對立。也許在過去兩年,統派也較「認命」,畢竟在民進黨政府統治下,難以要翻轉這些他們眼中的獨派符碼。不過,總統大選到了,翻轉機會出現了,因此在野黨、支持統一的組織、民眾,就會更積極聚焦在統獨議題上。支持統一的媒體就直接倡議「二○二四選擇拒台獨或偽台獨」。

就像美國社會愈見激烈的社會對立難以化解,統獨議題在台灣也依然還是無解,愈聚焦在這些議題會愈激化對立。這是進入大選季節的台灣令人憂慮的。

更多風傳媒報導